7月12日,业界知名新媒体《面包财经》对外发布一篇标题为《冷门巨头启示录:卖“兽药”做出2800亿市值,不在风口上的隐形巨头》的深度调研文章,引起了中访网和各大财经媒体、社会公众的高度关注。
据《面包财经》撰文:创造价值不一定都要站在风口。
一些冷门的细分领域,做得足够深,足够强,也会产生出巨无霸公司,尤其在美股。
硕腾公司(Zoetis),对于大部分中国人很陌生,但在全球动物保健和疫苗行业却如雷贯耳,是首屈一指的上市公司。
这家公司前身是辉瑞制药旗下的动物保健部门,2012年从辉瑞分拆,现已独立为全球性的动保公司龙头。
2013年2月1日公司上市发行,上市首日公司的市值就达到了155.05亿美元。截至2018年7月10日公司的总市值达到423亿美元,折合人民币约2800亿。
这是一个相当庞大的体量。目前,A股创业板的领军者宁德时代其总市值也不过1573亿。
2017年,硕腾的全球销售额达53亿美元。产品线涵盖动物疫苗、驱虫药、抗生素、诊断试剂、止吐药、麻醉镇静、止痒药等。
其股价走势也相当令人羡慕,自上市至今股价已翻了两倍多:
那么,这样一个从未站上过风口,默默发展的冷门公司是如何炼成的呢?
我们今天就来一起研究研究。这对正在经历产业升级,寻找新动能的中国企业们,也许会有一点借鉴意义。
硕腾的三段式发展
硕腾公司是世界上最大的医药企业美国辉瑞制药有限公司的上市子公司,辉瑞目前持有公司83%的股份是公司第一大股东。
硕腾的发展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辉瑞设立动物农业部门;第二阶段,养殖集约化进一步发展,公司并购加研发,快速抢占市场份额;第三阶段,剥离上市,稳固市场地位。
第一阶段:1950-1980年,辉瑞设立动物农业部门
在1960年之前,世界上几乎没有动物保健产品。1937年在鸡胚培养流感病毒获得成功后,使得疫苗可以进行量产。1941年流感病毒灭活疫苗在美国首次批转使用,且在1945年开始广泛使用。1968年美国正式颁布《兽药修正案》,成为世界第一部动物保健品行业法规。
另外,在工业革命的推动下畜牧业开始规模化,交通运输的快速发展使得动物在世界贸易中快速流转,动物寄生虫病和传染病开始大范围流行,这也促进了动物保健品的快速发展。
在这样的背景下,1952年硕腾公司的前身——动物农业部门成立。在此之前,美国参加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战争对于青霉素和土霉素等抗生素有着大量需求。而辉瑞公司不仅是土霉素的发现者,更向美军方提供了大量廉价的抗生素产品,公司利用这一机会加速扩张,也为其动物农业部门也获得了相当大的支持。
二战结束后,硕腾的原母公司辉瑞开始快速扩张,收购兼并国内外公司共计38家,辉瑞开始走向国际化。
第二阶段:1988-2010年,顺势腾飞,并购抢占市场
1988年,辉瑞原先的动物农业部门正式更名为动物保健部门。
90年代开始动物保健产业也出现了飞速发展,其主要原因是:对于畜牧产品需求的大量增加和全球集约化养殖引起的畜禽疾病。而90年代美国的规模化养殖迅速扩张,也增加了对动物保健平的需求。
美国的养殖场数量由1970年的约65万户降至现如今的10万户左右,虽然养殖场的数量在大幅度减少,但生猪的存栏量并没有出现大幅下降,反而在1990年之后出现了增长,截至2018年3月1日,美国生猪存栏量达到7290万头。
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之后,美国养殖规模在1000头以下的养殖场出栏量占比仅2%,而出栏量在5万头以上的规模化养殖厂出栏量达到了51%。
随着养殖规模化程度的提升,美国动物疫苗行业集中度也开始快速提升。1998-2012年,美国前5大动物疫苗企业的市场份额从34%增加到75%,大型动物疫苗企业在此期间也经历了高速的发展,其中硕腾的前身动物保健部的市场份额从12%增加到24%。
在此背景下,辉瑞更加加强了公司对于的研发投入,动物保健部门率先在90年代初期研制出猪肺炎支原体灭活疫苗,并且研制出新型的专利疫苗佐剂——爱菲金,该佐剂之后用于辉瑞公司开发的多项疫苗中。
此外,为了抢占更大的市场份额,辉瑞加快了并购进程。自1990年之后,公司使用并购及出售的方法,对公司的业务进行了重整。1995年收购葛兰素史克公司的诺登实验室后,动物保健部门扩展到包括家养宠物在内的小动物护理领域。
2003-2011年间,辉瑞再次展开了一系列收购共计11家,其中包括法玛西亚公司、惠氏、富道动物保健、vetnex动物保健公司等。
第三阶段:2010年至今,硕腾剥离上市,稳固市场地位
2012年,辉瑞正式宣布将动物保健部门剥离出来形成独立的子公司——硕腾公司,并于2013年IPO上市发行。
根据其招股书显示,在美国动物保健行业中收入前8的公司中,硕腾排名第一达到42亿美元,比排名第二的默克集团高出30%。
启示录一:深耕主业,拓展全球市场
硕腾公司2017年的营业收入达到了53亿美元,扣非后净利润8.86亿美元。
按照产品类别分,公司的主营收入主要来自于疫苗药品、抗感染药品和其他医药产品,分别占2017年营业收入的25.87%、23.61%和22.25%。
按照适用对象划分,2017年公司家畜产品收入占总收入的57%,宠物产品占总收入的42%。
总之,硕腾公司的收入高度聚焦在主业上。
美国是最主要的市场,但收入来源已经多元化,遍及全球主要的经济体。以下为美国及国际市场主要收入情况:
2018年一季度硕腾公司营业收入13.66亿美元,同比增长10.97%;扣非后净利润3.54亿美元,同比增长49.37%,公司继续保持营收与扣非净利润的双增长。
启示录二:巨额研发投入,保持技术领先
硕腾的原母公司辉瑞公司创立于1849年,目前是世界上最大的以研发为基础的生物制药公司。
依靠的强大的原母公司,在硕腾还处于辉瑞动物保健部门时期的时候,就非常注重对于产品的研发。上市后硕腾的研发费用在营收中的占比保持在7.5%以上,截至2017年年报,公司的研发人员超过1000人。
目前公司拥有一系列用于猪、家禽、宠物和奶牛的动物保健产品,其中包括疫苗、驱虫药、抗生素、饲料添加剂、消毒剂等,产品超过300 个。
以下为2017年硕腾公司主要产品统计:
启示录三:精准并购,巩固市场地位
在医药行业并购或者收购并不是一个少见的事情,但硕腾对于并购标的和并购时机的把握可以说是行业翘楚。
自1952年,辉瑞的动物保健业务开始展开后,在更名为动物保健部门之前,公司都是依靠自身的研发。1990年之后。尤其是2000年之后,辉瑞公司针对动物保健业务展开了大量的并购。
1995年辉瑞以14.5亿美元收购SmithBeecham的动物保健业务,也因此辉瑞成为了当时世界上动物医药生产的佼佼者。
随后公司加快的并购的步伐,相继并购了更多的动物保健公司,不仅为只后硕腾的上市奠定了基础,也为硕腾巩固了在世界动物保健中的地位。
这些并购有一个特点,基本上都是围绕主业进行,立足于获取核心产品、技术或者市场资源,几乎没有所谓的“跨界并购”。
进军中国市场
中国市场已经是硕腾的第五大单一市场,但硕腾仍然在加大对中国市场的投入。
针对中国市场对于疫苗需求的不断扩大,硕腾公司在 2018年6月宣布在苏州建立全球制造与研发中心。且新工厂将专注于针对猪、牛、鱼类及宠物疫苗的开发与生产。此外,公司的水产业务部门挪威PHARMAQ(法玛克)的科学家们将开发针对中国养殖水产动物的疫苗。
苏州的新工厂将是硕腾在中国的第二家疫苗工厂。早在2015年,硕腾就已经在苏州建立了一家生产药物饲料添加剂产品以及水溶性预配产品的工厂,用于帮助猪、牛及家禽的健康饲养。
PS:中国生物疫苗发展状况
硕腾将中国列为重点发展的市场是一个相当明智的决策。中国目前是世界上最大的中、牛、羊养殖国。
2000 年前,国家对动物卫生防疫工作采取计划经济管理模式,市场化的产业规模狭小。
2000 后,随着国有企业的体制改革,尤其是国家对动物疫病采取强制免疫措施,我国动保行业迎来快速发展的黄金十年,销售额从 2000 年的 10 亿元快速增长到 2009 年的 58 亿元。
统计数据显示,截至 2015年,我国动物疫苗市场规模已达 107 亿元,5 年年均复合增速达到 11%。
在国内动物疫苗中占据主要位置的要数口蹄疫疫苗,近几年其市场规模也呈逐年增长态势。
其次,国内的中小型养殖场正在逐年减少,取而代之的是大型的规模化养殖,这与美国动物疫苗爆发前期的情况很类似。
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我国规模化养殖场 (年出栏500头以上)生猪出栏占比44%,但对比美国的规模化养殖场出栏量占比常年保持在95%以上来说还是相距甚远。
行业集中趋势在加剧。由于环保法规的规定,全国各地都建立了禁养区和限养区,小产能被进一步淘汰,大型养殖企业的生猪出栏量则在近些年飞速增长,温氏股份预计2018年的生猪出栏量将达到2300万,而牧原股份的生猪出栏量近4年年均复合增长率高达51%。同时,一些饲料企业也在加速布局生猪养殖板块。
在规模化养殖出栏量大增的背景下,动物疫苗的需求也在进一步提高。目前,在国内动物疫苗行业发展主要要看生猪存栏量是否提升、养殖户对于防疫的重视程度以及疫苗产品本身的竞争力。
近几年随着生猪养殖效益的提升以及对防疫意识提高,生猪防疫费用也在不断增加,而且规模养殖的生猪平均防疫费用高于散养生猪。
根据财富证券的研究报告显示,预计2020年口蹄疫市场规模将达到75.87亿元,其中市场苗规模预计达到52亿元,相比2017年的约23亿元,仍有1.3倍左右的增长空间。
目前,国内大部分动物疫苗企业会不同程度的依赖政府的招采,但随着国内强制免疫采购政策的调整,在动物疫苗销售不断增长的情况下,将对原先依赖于政府招采的疫苗企业产生严重的影响。
而且,随着类似于硕腾这样的国际知名动物疫苗生产企业在中国投产,会使国内动物疫苗行业的市场格局发生较大变化。此外,拥有强大研发优势和多项专利产品的硕腾公司,未来会不会在中国的市场赢得更大的发展空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