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黑龙江省大豆是国产大豆产业的希望,代表着中国大豆的发展方向,国产大豆的兴衰依托于黑龙江大豆产业发展水平。目前,黑龙江大豆产业链境况堪忧。“国产大豆与进口大豆在过去15年的竞争中屡遭重创,国产大豆加工企业长期在困境中徘徊。”九三油脂集团有限公司副总裁张理博表示,我国有着5千年以上的大豆种植史,但这些优势已消失殆尽。黑龙江省粮食局处长崔萍表示,加入WTO之前,黑龙江省大豆的加工企业应该说运行得非常好,加工厂基本满负荷生产,效益也好。那个时候,加工一吨大豆利润基本在500块钱以上。而现在,加工非转基因大豆的企业都是处于亏损或亏损边缘。相对而言,转基因大豆的加工企业每一吨大概有200块钱左右的销售毛利。崔萍指出,黑龙江省大豆的加工企业始终在艰难地运行,大豆以及制品在终端销售市场的售价也较低迷。一大批企业出现停产,少数开工企业也仅能维持生产。根据其公布的一组数据可见,2014年黑龙江省大豆加工企业入统的户数是139户,加工能力达到1340万吨。目前报表的企业只有99户,也就是说有40户企业已停产或连续停产。这99户的加工能力在1100万吨左右,也不如以前。
“从这些数字足以看出我刚才得出的结论,入统企业户数在逐步减少,长期停产的企业户数在增加。事实上,入统企业当中,实现开工生产企业的户数也在逐年减少。在99户报表企业当中,2016年仅开工生产38户,今年1-6月只有30户企业开工生产。”崔萍说。崔萍认为,目前黑龙江省国产大豆企业存在几个问题:其一,大豆产业定位高度不够,加工产业结构不合理。其二,省内大豆加工企业规模相对来说都较小,开工率很低,且开工企业产能利用率也很低。其三,企业产品种类少,产业链条短,产品附加值非常低。其四,产品技术投入和研发投入非常少。其五,黑龙江省产品的市场份额在逐步减少。原来黑龙江省大豆制品在全国的占比可以达到20.85%,现在只是4%。
野蛮人入侵 缘何屡遭重创
中国已是大豆最大的进口国。海关总署数据显示,中国2016年大豆进口总量为8391万吨,较上年增加2.7%。而国内大概产值是1100万吨-1200万吨,意味着有85%-86%的市场份额被进口大豆所占据。南京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盖钧镒表示,全世界大概生产大豆3480.4万吨,中国大概生产大豆1200万吨,只是全世界大豆生产的很少一部分。“在20世纪50年代以前或30年代左右,中国曾是世界最大的大豆生产国,当时总产量也不过1200万吨左右。现在,全世界大豆产量扩张了几十倍,而我国目前还是在1200万吨-1500万吨,相对来说,西方地区产量出现显著增长,特别是在美洲,包括北美洲和南美洲。”盖钧镒说。 原国家发改委农经司副司长方言表示,我国大豆的种植面积和单产在2007年和2013年分别掉入谷底。以东北地区每亩产量为例,2000年至2015年,大豆维持在120公斤。同期,玉米产量从306公斤提高到了将近400公斤,增加了90公斤;稻谷产量由418公斤增加到了460公斤,提高了40公斤;小麦从250公斤提到了360公斤,增了110公斤。只有大豆止步不前,一直都是120公斤。
全球大豆交易量中,我国占据60%,国产大豆为何失去竞争力?近几年进口大豆价格已远远低于国产大豆价格。大豆产业链如何才能走出困境,这是行业最为关心的话题。“这里面的挑战到底是什么,我觉得一个是原料的种植成本太高。”张理博表示,美国等国农业现代化程度很高,实现了大规模的机械化种植,且土地租金成本很低,原料种植成本具有较大优势。相对来说,我国土地的休耕轮作、科学耕种程度较低;大量的产能闲置,资源浪费严重;国产大豆没有表现出更佳的溢价能力等也是竞争力落后的一大因素。
“为什么九三这么多年来,在黑龙江所有的压榨企业都不开机的情况下依然在加工?因为溢价能力提升了。比如说收购来的大豆,首先把它进行筛选。筛选出来比较好的大豆,把它变成食品豆。榨油这部分大豆,生产出来的豆油有九三比较庞大的品牌价值,它能体现一定的溢价能力。生产出来的豆粕,传统的企业都把它变成了一种饲料,卖给下游的一些养殖场和饲料场,但我们却把它变成了一个食品级的豆粕,大家比较熟知的海天酱油、李锦记酱油,这些食品企业都用我们的豆粕作为它的发酵原料,这样把饲料变成了食品,也提高了一部分附加值。还有一些附属的产品,如大豆磷脂,我们现在拥有自己的一个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二氧化碳超磷易碎品的设备,普通的卖2万,这个可以卖到10万。这就提高了整个非转基因大豆的内在价值,从中获得溢价收入,我们就能够开机生产。”张理博说。
巧借期货 铸造企业经营之盾
除了在实体经营层面提高竞争力之外,国产非转基因大豆行业主体也正积极寻求有效的风险管理手段和工具。随着大豆产业避险需求的增加,相关金融机构不断探索创新,帮助农户和产业企业利用期货市场在政策改革、产业变化发展中实现稳定收益。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我国大豆产业带来了有利的发展机遇,目前黑龙江地区大豆生产已呈现出一个良好的增长趋势。但大豆产量增长了,如何能卖好价、获得满意收益,是很多豆农所关心的问题。而“保险+期货”和场外期权的创新模式,正在成为东北农户规避价格波动风险的重要方式。
黑龙江赵光农场去年参加了大商所的“保险+期货”试点,承保了1万吨大豆,目标价格3800元/吨。由于2016年9月-10月黄大豆1号1701合约收盘均价为3712.39元/吨,赵光农场获得了每吨87.61元的赔付。今年,赵光农场积极参加大商所收入保险的试点。场长王宏忠表示,购买价格保险或收入保险,相当于为农民种地卖粮“托个底”,这将是农业市场化改革后,保障农民收益的重要手段。此外,近年期货公司也在不断创新场外期权服务“三农”的模式。2016年,南华期货通过签单入库、二次点价、复制期权等多种手段相结合的方式在黑龙江海伦市探索了兼顾农户利益和企业持续经营的“延期点价”收购模式。农民在大豆收获期间以3800元/吨的价格卖给生产企业,为避免后期大豆价格上涨给农民带来收益减少的风险,南华期货为农民提供了一款为期3个月的平值看涨期权,给予农民点价行权的权利。企业通过与农户签订“延期点价”订单,一方面为自身锁定了原料,另一方面又给予了农户在一定期限内自由选择卖价的权利,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农户利益,实现了企业和农户的双赢。
不仅种粮农户,大豆产业企业也在积极寻求有效的风险管理手段。南华期货副总经理唐启军表示,近年,受进口大豆成本低廉的冲击,国产大豆压榨企业利润不容乐观,国内大豆压榨企业亟须一种稳定国产大豆压榨利润的新模式。南华期货曾经在大商所的支持下,利用场外期权为九三集团提供了一款牛市价差策略,用120元/吨的权利金锁定了350元的价格波动风险,将企业采购大豆的成本控制在了一定区间之内,在稳定企业压榨利润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业内专家表示,产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科技、生产、供应、销售、贸易以及风险管理等各个环节能力的共同提升。掌握先进的金融工具,既能有效对冲风险,也能提高企业生产经营的效率。因此,需要将第一、二、三产业有机融合,充分、灵活运用金融工具,提升自身抗风险能力,助力中国大豆产业的整体发展和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