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辽宁沈阳、河南郑州、江苏连云港、安徽、浙江、黑龙江等地连续发生的非洲猪瘟疫情,将限制活畜禽调运提上了日程。随着国家“南猪北养”和“北猪南运”逐步转变为“南猪北养”和“北肉南运”的格局,这也将加快推动东北地区生猪产业的转型升级。
在我国生猪产业链条中,生猪交易和运输这一环节的交易量极大,特别是跨省交易、从生猪养殖区到消费区大范围生猪调动,90%以上是在这个环节中进行,对生猪价格具有控制性的影响,同时也是猪肉质量卫生安全和动物疫病防控的重点和难点。
在生猪屠宰环节,我国生猪屠宰监管已较为规范,县级以上城市95%以上消费的肉品均来自定点屠宰厂。按照农业农村部的数据,全国屠宰厂约为2万个,大型屠宰厂不到2000个。肉品批发环节中,主要是肉品批发业户从屠宰厂中批肉,向市场零售业户进行零售。按照我国人口的集中度和人均猪肉消费量计算,这个环节大约有200万以上的摊位。
据行业统计,到今年二季度末,吉林全省生猪发展到1590万头。今年以来,全省生猪平均价格分别为每公斤11.24元,出栏1头110公斤育肥猪平均亏损150元左右,出栏1头550公斤育肥牛可盈利600元。
我国生猪价格最难掌控的是供求关系。但由于猪肉为日常消费品,供求关系中的需求基本固定,造成生猪价格波动的最大因素就是生猪养殖量的不稳定。生猪养殖量不稳定的因素主要是信息不畅通所造成的。供需关系的信息在屠宰环节或生猪交易环节中断,难以反馈到养殖环节。通过对吉林省近几年来生猪养殖场调研得出的结论是,生猪养殖场增栏或减栏的判定依据基本只有一个,即生猪的收购价格。大部分养殖场采取反向操作,即生猪收购价格上涨,他们开始减栏;生猪收购价格下降,他们开始增栏,这种反向操作更加加剧了生猪价格的波动,导致生猪价格超过常规商品价格的波动。
对此,生猪产业可以借鉴肉鸡产业模式,以屠宰环节为主,逐渐向上下游产业延伸链条,达到生猪产业整体转型升级的目的。通过扶持大型有实力的屠宰企业,成立类似于“原料采购并把关的部门”,通过商业合同的模式,与养殖规模相对较大,养殖水平、能力相对较好,疫病防控、畜产品安全有把握的养殖企业合作,签署“原料采购合同”,定时、定量、定价的模式往屠宰企业输送原料(生猪)。
这种做法一是能够有效缓解目前生猪价格波动过快、过大的局面;二是能够逐步形成区域养殖、区域屠宰、跨区销售冷鲜肉的优势,降低活猪运输带来的掉膘、死亡以及疫病防控等方面的压力;三是可以减少生猪产业环节,降低猪肉安全监管风险和成本;四是政府政策支持可以形成拳头,能够发挥更大效果,培育猪肉品牌,形成良好竞争力。但这种做法也会存在一些弊端:一是容易形成垄断,操控猪肉价格;二是冷鲜肉的运输等环节存在一定困难。
建议政府一是将冷鲜肉、分割肉以及生鲜畜产品纳入“生鲜农产品”范畴,享受高速公路的免费通行优惠;同时,将长距离的跨省的活畜禽调运,从“生鲜农产品”名录删除,大幅降低活畜禽长途运输的调运。二是从对养殖行业的扶持,逐步转向对屠宰行业的扶持,通过屠宰带动养殖行业的总体转型。三是提高活猪运输,特别是跨省境运输的标准,取消一切优惠措施,设置隔离观察期等动物疫病防控措施,大幅增加活猪运输成本,逐步实行区域养殖、区域屠宰。
据了解,吉林省在畜牧业疫病防控方面积极创新,有的放矢。连续3年投资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信息平台建设,2018年继续投资1950万元推动“拱e拱”生猪追溯系统、“鼎e鼎”牛羊追溯系统在全省县以上屠宰企业应用。实现了监管可溯“来源和去向”,消费能查“养殖和屠宰”,生产实现“安全和优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