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路透社28日报道,中国饲料工业协会10月26日批准发布《仔猪、生长育肥猪配合饲料》《蛋鸡、肉鸡配合饲料》两项团体标准,降低配合饲料蛋白含量,即减少豆粕饲料的用量。此举被一些外媒认为是中国面对中美贸易战的自我调整。
中国农业农村部官网信息显示,新标准的出台将有效减少豆粕等蛋白饲料原料用量。猪配合饲料平均蛋白水平下调1.5个百分点,有望将生产1公斤猪肉的蛋白质消耗从0.45公斤降至0.39公斤,降幅达13%;蛋鸡、肉鸡配合饲料蛋白水平也将降低约1个百分点。“新标准在全行业全面推行后,养殖业豆粕年消耗量有望降低约1100万吨,带动减少大豆需求约1400万吨”,官网信息称。
路透社称,中国政府为回应美国对中国产品征收关税,对美国的大豆等产品征收25%的关税。此后,中国寻找各种方法来减少动物饲料中的豆粕,包括用其他饲料替代以及降低蛋白质水平战。CNN这样解读:“北京用什么办法解决美国大豆缺口?让它的动物少吃点”。也有中国民众担心这会使肉蛋制品品质下降。不过,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副教授朱毅告诉《环球时报》记者,从科学的角度来说,降低蛋白饲料用量只是动物摄入的营养结构配比发生改变,但终端产品即消费者餐桌上的猪肉和鸡蛋的蛋白质含量并不会变,“因为新标准的目的是让饲料中氨基酸的调配更加平衡”。
朱毅表示,新标准的变化并非“被迫降级”。事实上,中国的科学家从很久以前就在推动禽畜饲料蛋白含量的调整,因为中国养殖业长期存在蛋白成分过高的问题。“我国民众有时有一种倾向,即蛋白质吃得越多越好,但这是一种错误的认识。过高的蛋白质一会使吸收率变低,二会让动物的肝肾负担过重。”朱毅称,“这一次在外界的压力下,中国的饲料工业得以借机更新升级,从科学的角度来看是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