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顶部
当前位置: 首页 » 行业动态 » 国内 » 正文

变局中的大豆家底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2018-11-26  来源:🔗中国新闻周刊  💛1773
核心提示:大豆,无论是被直接烹饪,还是作为豆制品、豆油的原料,是中国家庭最常见的食材之一。大豆榨油后的副产品豆粕,是养殖业的重要饲

大豆,无论是被直接烹饪,还是作为豆制品、豆油的原料,是中国家庭最常见的食材之一。大豆榨油后的副产品豆粕,是养殖业的重要饲料原料。伴随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大豆消费量逐年增长,国内大豆供应严重依赖进口。在中美贸易发生摩擦前的2017年,中国国产大豆1455万吨,进口9554万吨,进口量创历史最高纪录,进口依存度超过87%。其中,来自美国的大豆约为3285.4万吨,占进口总量约34%。

中美贸易摩擦以来,中国进口美国大豆的数量明显减少。有数据显示,2018年1~8月,美国对中国出口大豆较去年同期减少了361万吨,减幅为31.7%。在美国大豆进口量急剧减少的时候,如何保障国内大豆供给,就成了相关各方密切关注并要着手应对的问题。

从大豆出口国到世界第一大进口国

事实上,在1995年前,中国一直是大豆净出口国。“但在1995年之后,国内需求增长太快。”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国家大豆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韩天富告诉《中国新闻周刊》。目前,国内大豆消费主要包括大豆食品生产、压榨与饲料加工、生化提取三个方面,其中用于压榨与饲料加工的大豆占85%。

在压榨与饲料加工业中,豆粕至关重要,它是大豆榨油后的副产品,是养殖业中饲料的重要蛋白质来源。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民众对肉禽蛋奶的消费增加带动了国内养殖业饲料需求的激增,因此对豆粕的需求强劲。2017年,中国饲料消耗1.05亿吨蛋白类原料中,豆粕占7230万吨。

有专家指出,国产大豆的优势在于蛋白含量高、品质好,属于全价蛋白,易于被人体吸收,因此国产大豆主要用于食用和加工制作大豆蛋白产品。进口大豆,由于其出油率较高,主要用于生产食用豆油和豆粕。数据显示,中国78%以上的进口大豆被加工成豆粕,用于饲料生产。

然而,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在国内需求逐年上涨的同时,中国大豆的种植产量与面积却在逐年下降。根据产业信息网的数据,中国大豆种植面积从2006年的近1000万公顷下降至2015年的650万公顷左右。“让中国大豆走下神坛的事件有两个:杂交玉米的出现和大豆进口的开放。”对此,吉林农科院大豆所前副所长矫树凯这样分析说。

高产的杂交玉米在耕作上的优势让许多农民放弃了大豆种植,改种杂交玉米。2007年,中国开始对玉米实行临时收储政策,对玉米定价托市收购,玉米价格不受市场影响。政策实行的目的,在于鼓励粮食主产区种植玉米,保证国家粮食安全。其间,虽然玉米和大豆的价格都在提升,但因玉米产量高且价格涨势更猛,使得两种旱田作物无形中展开了耕地争夺战。最终,产量与价格均落下风的大豆,逐渐败下阵来。至此,东北种植大豆的耕地不得不逐渐北移,甚至一度被逼进了并不适合种植大豆的高山区。杂交玉米对于优质耕地的侵蚀,让国产大豆一度失去了最适合耕种的土壤。

为促进大豆进口并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1990年代末期,中国取消了大豆的进口关税配额,将进口关税降低到3%,豆油的进口关税从2001年的63%下降到2006年的9%,豆粕的进口关税保持在5%。在农业与贸易政策的双重作用下,中国成为世界大豆第一进口大国,仅2017年,中国的进口量就占到全球大豆贸易量的63%。

“这是基于中国国情的权宜之计,相对来说,也是一种较好的选择。”韩天富说。然而,大豆市场的对外开放也给国内大豆产业带来影响。黑龙江大牧人牧业公司的主要业务是从榨油厂购入豆粕作为饲料加工的原材料。该公司负责人范须时发现,黑龙江本省的榨油厂,加工量都在逐步缩小,“1000吨算大的”。大豆进口后,沿海地区新建许多大豆压榨厂,由于运输原因,压榨厂购买国产大豆成本更高,进口大豆是普遍的选择,对于这些港口附近以进口大豆为原料的榨油厂而言,“5000吨都算小的”。在从压榨到饲料加工,再到养殖畜牧的庞大产业链中,低价进口大豆是生产商更为普遍的选择。

中美贸易摩擦给大豆价格带来的波动可以通过终端来对冲成本,将近70%到80%的成本可以过渡到下游养殖企业。而大豆产业链下游的生猪养殖业,基本上对于价格波动带来的成本压力只能被动接受。

“减玉米,增大豆”

2017年,黑龙江黑河市爱辉区河南屯村的久利粮食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王久义,在制订耕地计划时,将玉米与大豆的种植面积按各50%的比例做了分配。2018年,王久义本打算按照去年的比例分配耕种面积,但最终,他的大豆种植面积比去年增加了4000亩。王久义告诉记者,这一决策改变,主要受到新政策的驱动。

2015年,农业部发布了一个玉米结构调整的指导意见,在东北冷凉区、北方农牧交错区、西北风沙干旱区、太行山沿线区等连起来在版图上呈“镰刀弯”形状的广袤区域,减少玉米种植面积。2016年,持续了近10年的玉米临时收储政策正式退出历史舞台。这一年,农业部会同中央农办、发改委、财政部、国土资源部等多部门联合印发了《探索实行耕地轮作休耕制度试点方案》,要求在东北地区,玉米须与大豆、小麦杂粮杂豆等其他作物轮作,还规定轮作补贴金额为每年每亩150元。

2017年3月,国家发改委又提出“调整东北大豆目标价格政策,统筹玉米、大豆补贴机制”。此后,东北地区相继出台了玉米和大豆生产补贴实施方案,提高大豆补贴,压低玉米补贴。2017年,黑龙江省大豆生产者补贴标准为173.46元/亩,2018年4月,补贴标准再次上调,达到每亩200元以上,11月,已达320元/亩。而黑龙江省的玉米生产补贴,则从2016年的每亩153.92元一再下调至25元/亩。

黑河地区共拥有耕地2233.2万亩,为中国贡献了近九分之一的国产大豆。在近两年补贴新政的刺激下,以王久义为代表的当地农民,已悄然将自己耕种的作物品种从玉米、小麦换成了大豆。

从2015年起,中国的大豆种植面积已经连续3年恢复性增长。韩天富解释说,在东北地区(含内蒙古)进一步推行大豆—玉米轮作,大豆面积可扩大到1.2亿亩;在黄淮海冬麦区提高麦豆两熟制比例,大豆面积可达0.9亿亩;在南方和西北地区发展多种形式的粮豆间套复种,大豆面积可达0.5亿亩。这笔账算下来,全国大豆面积可达到2.6亿亩。考虑轮作增产、优势产区比重提高和品种改良等因素,全国大豆平均亩产可达到155公斤以上,供给能力可达到4000万吨以上,自给率超过35%。与大豆轮作后,玉米单产可明显提升,总产可保持稳定。

进口来源地多元化

2018年9月4日,在哈尔滨举办的第三届中国大豆产业国际高峰论坛上,两位来自俄罗斯的大农场主,吸引了很多人的注意。在中美贸易冲突升温的情况下,到俄罗斯远东地区去种大豆,成了一些人的选择。自2015年以来,每年有数以千计的中国农民前往俄罗斯种地,其中也包括东北农业大学研究员王绍东。

王绍东一直致力于优质大豆种子的研发,不过他却舍近求远,将自己研发出的特异性大豆品种种到了俄罗斯。原来,即使在俄罗斯租地,加上长途运输至国内,仍然能为他节省不少的成本。

在国内种植一公顷大豆,种子、肥料和人力成本加起来所形成的种植成本,基本在2500元左右。此外,黑河当地的土地租赁的费用是每公顷6000元上下。依据当地2017年的平均产量与价格,再加上补贴,种植一公顷大豆的总收入约为11650元,刨去种植成本与土地租赁费用,能获利3150元左右。而向北挺进俄罗斯的做法,至少能让租地成本得以大幅下降。

今年8月,俄罗斯卫星通讯社发文称,俄罗斯准备为中国供应最高30万吨的大豆,并将提供远东联邦地区100万公顷耕地用于农业项目,但这对于中国大豆需求的缺口而言,仍显不足。

除了俄罗斯,中国还有更多选择。据中国海关统计,2017年,巴西、美国、阿根廷是中国大豆进口的前3大来源地,占中国大豆进口总量的94.6%。国家粮油信息中心数据则显示,中国对美国大豆加征25%进口关税,将使得美国大豆进口成本每吨增加700到800元,比巴西大豆每吨高300元左右。

中储粮集团公司相关负责人曾表示,自今年4月以来,中储粮未再新采购美国大豆,转而全部采购以巴西、阿根廷、乌拉圭为主的南美大豆。11月7日,在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中储粮集团公司所属油脂公司与6家供应商现场签约采购进口大豆,产地主要为巴西、阿根廷、乌拉圭等南美地区。

在国家农业农村部10月22日召开的三季度例行发布会上,该部市场与经济信息司司长唐珂介绍道,今年1~8月,中国累计进口大豆6203万吨,同比减2.1%,进口主要来自巴西,占进口总量近七成;9月,中国共进口大豆801万吨,其中巴西占95%,较去年同期73%的比例有很大增长。

巴西农业部官员11月14日接受路透社采访时则表示,今年巴西的大豆出口约有80%都进入了中国,巴西对中国的大豆出口今年可能创出最高纪录,并可能会进一步增长。巴西粮食贸易商Agribrasil预测,今年对华大豆出口料达到创纪录的8300万吨。

除提高从南美进口外,加拿大、黑海地区与亚洲部分国家也进入到中国进口商的视野。上述中储粮有关负责人还提到,“8月份起,中储粮进一步加大了加拿大大豆的采购。一方面通过现有供应商,增加加拿大大豆采购规模,另一方面开发加拿大当地有实力和影响力的企业,加强与他们的合作。”

此外,6月26日,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发布通知称,自今年7月1日起,对原产于孟加拉国、印度、老挝、韩国、斯里兰卡的进口货物适用《〈亚洲-太平洋贸易协定〉第二修正案》协定税率。其中,大豆类产品从3%降至零税率。

调整大豆需求

由于进口大豆主要用于生产豆粕,因而豆粕的需求直接关系到大豆需求。目前,除豆粕外,菜粕、棉粕、花生粕、玉米蛋白粉等也被广泛用于作为养殖业饲料的蛋白质来源。

“大豆本身总产量高,同时豆粕蛋白质含量较高、氨基酸平衡、有害物不多、易于被动物消化,养殖户更倾向于使用豆粕,因此即使有菜粕、棉粕、油菜粕、鱼粉等,豆粕始终是最重要、规模最大的饲料蛋白原料,这是豆粕替代品所替代不了的,只能降低豆粕需求”, 中国农大动物营养学的刘岭博士在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表示。

中国饲料工业协会于11月1日起实施新的《仔猪、生长育肥猪配合饲料》《蛋鸡、肉鸡配合饲料》两项标准。两个标准在引言中均提到,“随着动物营养研究的深入,特别是低蛋白日粮配置技术的发展,在合理添加氨基酸和酶制剂的前提下,配合饲料中粗蛋白质和磷的水平可以显著降低。”粗蛋白质主要来源于饲料中的豆粕等,这项变化意味着,豆粕在饲料中的添加量可有所降低。

“我们同行间也常常会讨论如何替代、减少使用豆粕。”中国农业大学饲料营养系副主任马秋刚说,蛋白质由多种氨基酸组成,豆粕中的蛋白质所蕴含的氨基酸中,有的氨基酸动物需要得多,有的需要得较少。

他举起一只手来解释说,这是个木桶效应,如同手指有不同的高度,每个手指代表一种动物体内的氨基酸,最短的手指即为限制性氨基酸。研究人员需要做的,是把每个高度补齐,达到动物生长所需的要求。低蛋白日粮技术可以针对动物所缺的氨基酸,缺哪种、补哪种,使动物生长所需的氨基酸得到满足,保证动物的生长性能和肉蛋奶产品品质 。由于是直接补充氨基酸,低蛋白日粮更容易被动物吸收。

中国饲料工业协会质量标准与认证处处长王黎文对《中国新闻周刊》表示,新标准的指标设置完全可以满足养殖动物生长需求,不会降低生产性能和产品品质,同时有效减少豆粕等饲料原料用料。王黎文解释说,虽然标准是推荐性的,并非是强制性的,但这样的调整代表了行业未来的发展方向。

在马秋刚看来,如果企业只是片面减少豆粕用量,但不使用低蛋白日粮技术,动物生长所需的氨基酸就得不到保证,生长性能会受到影响,在市场上的竞争就会处于不利地位。

中国饲料协会会长、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德发指出,在新标准全面推行后,养殖业豆粕年消耗量有望大幅降低,能够减少对大豆进口的依赖性,减少的进口量在1000万吨到1400万吨。马秋刚还补充说,目前饲料分为工业饲料与自配饲料,由于工业饲料对营养配比掌握更为精准,因此豆粕使用量稍低。如果工业饲料可以全面替代自配饲料,还可减少豆粕使用约1700万吨。

同济大学教授程国强就认为, 从短期看,减少进口美国大豆对于中国大豆的供应会产生一些影响,但从长远来看,实际上有利于中国调整大豆的供给结构。

 编辑:刘金娥

声明:河南畜牧兽医信息网刊登的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如果转载文章涉嫌侵犯您的著作权,或者转载出处出现错误,请及时联系文章编辑进行修正(电话:0371-65778961 )。河南畜牧兽医信息网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及作者。感谢您的支持和理解!

 
 

 
推荐图文
推荐行业动态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