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顶部
当前位置: 首页 » 行业动态 » 国内 » 正文

农业“中国芯”如何脱胎换骨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2018-11-29  来源:🔗中国科学报  💛2098
核心提示:日前在京举行的“2018(首届)中国鸡蛋交易高峰论坛”,吸引了全国各地60余家品牌蛋企业家、行业专家,以及协会领导等150余人。

日前在京举行的“2018(首届)中国鸡蛋交易高峰论坛”,吸引了全国各地60余家品牌蛋企业家、行业专家,以及协会领导等150余人。

对于近3000亿元的中国鸡蛋市场而言,这次论坛规模不算大,但对于拥有“京红”“京粉”蛋鸡配套系的主办方北京市华都峪口禽业有限责任公司而言,已经彻底走出10年前“海兰事件”的阴霾。

10年前,一场由美国海兰国际公司拒绝为北京华都峪口禽业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华都峪口)提供种源引发的行业“地震”,为育种科研工作者敲响了警钟。被扼住了种源的“喉咙”让该企业一度陷入困境,直到自主培育的“京红”“京粉”蛋鸡配套系问世,才打破了国外育种公司对我国蛋种鸡业的长期垄断格局。

种子就是农业的“芯片”,小种子承载着巨大使命。尽管我国科技快速发展,育种研究也有了长足进步,但是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目前种业发展仍然相对滞后,存在许多问题和挑战。

新时代新形势下,我国育种事业急需突破重重障碍“脱胎换骨”,如何做?对此,《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了业内相关专家。

一种作物几百个品种

作为地大物博的文明古国,我国蕴藏丰富的自然资源。以猕猴桃为例,我国是猕猴桃属植物的原产地,品种资源具有绝对优势,但是世界上“家喻户晓”的猕猴桃品种却出自新西兰。

这让从事了35年猕猴桃育种工作的四川省自然资源科学研究院研究员李明章深感忧虑。他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我们的品种太多了,光是猕猴桃品种就有100多个,而新西兰目前主推品种只有佳沛公司的‘海沃德’和‘G3’阳光金果两个品种。”

李明章表示,品种众多易造成一种自主创新能力很强的“幻象”,但细细推敲就会发现“注水”严重。尽管有100多个猕猴桃品种,但90%都是从自然界直选,品种研发的科技含量太低,不像新西兰那样把很多优良种质资源进行多代杂交,把综合商品性能优良基因整合在一个品种上。

品种过多也同样困扰着玉米种业,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玉米研究中心主任赵久然研究员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自2017年开始,我国玉米品种呈现井喷式增长,国审玉米品种达170多个,相比往年涨了数倍,今年有500多个品种。

在赵久然看来,品种虽多得让人眼花缭乱,但真正创新的品种并不多,甚至出现很多“仿冒套”现象,假冒伪劣盛行严重制约我国玉米种业发展,难以形成主导品种。

“育种是一种源头创新,很多核心技术都可以包含在一粒种子之中,同样的栽培技术、施肥量和管理措施,不同品种之间的产量可能差之千里。而业界公认,良种在增产中的作用可以达到40%以上,因此育种工作非常重要。”赵久然说。

在李明章看来,品种过多与我国科研体制密不可分,与新西兰“一家独揽大局”的科研环境相比,国内猕猴桃育种单位又多又分散,相互之间并不团结。“育种最基础的东西是育种材料,我们应该拧成一股绳,组成一个大的育种团队,实现资源共享,并且分区域联合搞育种大攻关。”

浮躁心态造成“乱象”

华都峪口那场“海兰事件”让北京市畜牧总站副站长、奶牛产业技术体系北京市创新团队首席专家路永强研究员至今记忆犹新。“作为畜禽来说,最重要的一环就在种业,我国畜牧业育种相比国外而言明显滞后,许多都是跟跑,育种没有突破必会受制于人,将来就难有话语权。”

探究其中的“难点”,首先,相比植物而言,动物育种更难出成果,可能需要十年或几十年磨一剑。路永强指出,在现有的国内环境下,“拿来主义”更易见效益出成果,因此许多人退而求其次地选择这种“短平快”方式。

的确,要出一个好品种,投入大、周期长且见效慢,就奶牛品种而言,全世界公认的就只有荷斯坦牛,其产奶量世界第一。在国外,企业是做育种研究的主体,专家表示,种业发展一定要落在企业肩上,相比国外注重家族传承的企业而言,国内很多企业更加看重眼前效益,难下大力气去做育种攻关。

另外,“崇洋媚外”的心理也为国内育种事业蒙上了一层阴影。路永强以奶牛冻精举例,许多国内大型牛场都会引进国外冻精,但实际上有些冻精质量还不如国内的。这让国内冻精企业无法在同一起跑线上公平竞争,赚不到钱进而难以投入更多人力物力去搞育种,构不成良性循环。

赵久然指出,过分强调论文为导向,也让科研院所的育种工作严重受挫。应该促进科企合作,充分发挥科研院所积攒的人才优势、技术优势和种质资源优势,与企业的市场优势相结合,联合攻关。

对此,李明章也表示赞同,在猕猴桃育种上,一些科学家做得较浮躁,并没有注重品种实际在生产上的利用效果,这也造成我国很多猕猴桃种植常常出现种几年就砍树换品种的“乱象”。

路永强认为,科研人员应该戒骄戒躁,静下心来,一门心思做育种。从国家层面来说,对育种创新的支持力度还不够,应该在体制机制上进行创新,把育种放在和疫病防控等领域同等重要的地位,给予更多关注,提供更多政策扶持。

面向市场需求,避免“自娱自乐”

市场需求是育种创新的指向标,纵观新西兰猕猴桃的成功,与科研攻关面向市场需求密不可分。

实际上,与新西兰主推品种相比较,国产猕猴桃的有些品种在口感上略胜一筹。“但是口感只是品种的其中一个特性,品种需要考虑综合因素。比如陕西的‘翠香’虽然好吃,但储存性能较差,货架期太短,难以赢得大片市场,而新西兰主推品种‘G3’果实大、果形好、口感佳、产量高、抗性强、储存性能优越、货架期又长,几乎集万千优点于一身。”李明章说。

李明章指出,我国要从猕猴桃大国做成猕猴桃强国,必须从品种着手,面向市场需求,不能再“自娱自乐”,在育种创新上要“狠下功夫”“下真功夫”,才能把我们的产业做得更好。

国际竞争最激烈的育种领域非玉米莫属,在赵久然看来,我们不能一直跟在美国后面,要尽快在育种方法创新、种质创新、杂优模式创新和品种创新四方面有所建树,摆脱跟跑命运,提高国际竞争力,走出一条独特的创新道路。

为稳定农民的收益,降低劳动成本,未来玉米应该实现全程机械化,赵久然表示,从育种角度也应该符合全程机械化的市场需求。

除此之外,在与国际市场接轨的同时,李明章强调,国内育种科学家还应重视品种权的申请和保护。作为“红阳”猕猴桃品种培育者之一,李明章非常重视品种知识产权的保护,在推向国际市场的同时,培育的新品种“金实1号、红实2号”已经在美国、欧盟、智利、阿根廷、新西兰、澳大利亚等国家获得了16件品种权。

实际上,种业强国也并非一蹴而就,早在1991年至1996年,新西兰的猕猴桃发展情况也十分混乱,多家经营,单打独斗。“所以我对国产猕猴桃的育种还是充满了信心,只要把制度制定好,把机制建立好,我相信未来5年之内我们可以培育出世界一流品种。”李明章表示。

“随着时代发展、科技进步,我们终归会一步步往前走,育种事业也会迎来新的春天。”路永强说。

 编辑:刘金娥

声明:河南畜牧兽医信息网刊登的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如果转载文章涉嫌侵犯您的著作权,或者转载出处出现错误,请及时联系文章编辑进行修正(电话:0371-65778961 )。河南畜牧兽医信息网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及作者。感谢您的支持和理解!

 
 

 
推荐图文
推荐行业动态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