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顶部
当前位置: 首页 » 行业动态 » 国内 » 正文

今后3-5年,谁还会养猪?谁还能养猪?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2019-01-07  来源:🔗搜猪  💛1954
核心提示:从目前来说,整个养猪业的两级分化还是很严重,但整体养殖规模还是在上升通道之中,只是养殖群体的数量在减少而已。专业的养殖户

从目前来说,整个养猪业的两级分化还是很严重,但整体养殖规模还是在上升通道之中,只是养殖群体的数量在减少而已。专业的养殖户前景很大,家庭农场为了与规模场争夺市场,正在努力升级改造中......

首先,中国近几年的生猪出栏量基本在6亿头左右,按照出栏体重105公斤以及中国人口按照14亿人计算,人均年猪肉供给量是45公斤的80%,即36公斤,折合成每天每人是2两猪肉,我们每天都不需要2两猪肉,但现实中却还有人吃不上猪肉。换句话说,中国将来应该不会需要增加太多的出栏量,而是品质和安全,甚至这个数量还可以减少,因为除猪肉外,我们还可以采食禽类(含蛋和肉)和水产,来提高动物蛋白供给。按照料肉比来推算,如果本着节约粮食的原则,我们是否可以适当控制猪肉总量?

其次,从行业角度分析,生猪养殖最需要关注的不是谁来养的问题,而是如何才能养好。把猪养好的真正意义并不完全在于养殖者的一己之利,而是资源的节约和合理利用,以及因此而减少的环境污染。中国目前母猪存栏4500万头,这个数据的真实性如何暂且不论,究其必须性就值得探讨,如果真实提供6亿头出栏生猪3500万头母猪是否足够?按照70%为能繁母猪,如果每头母猪能够达到年提供20头出栏生猪的标准,应该是够的,那就代表我们可以少养1000万头母猪,能够节约多少粮食和减少多少环境污染?相信有识之士心中有数。

是否规模化猪场就一定能够提高养殖水平,这本身就是一个课题,目前各大企业纷纷提出打造千万头级的生猪养殖规模,比较担忧。我们经过研究发现,生猪养殖的效率取决于三个要素:合理的养殖环境、科学的养殖观念和养殖团队的责任心。这也解释了为什么规模化养殖场不一定都赚钱,而专业户不一定都不赚钱。

温氏的经营模式有较强生命力,主要是做了三件事:尽可能改变养殖环境、企业组建服务团队尽可能提高养殖户科学的养殖观念,同时采用合同养殖,让养殖户自己养自己的猪,增强了养殖团队责任心!但是否只有温氏模式这一条路?我想未必。

中国农村城镇化是大势所趋,估计也没回头路可走,散养户的消失也就顺理成章。农民主动进城(务工)和被动进城(城镇化了)是经济时代的产物,也必将随时代经济的调整而调整,农民工的主动回流和被动回流也会成为潮流,问题是,回流之后做什么?靠什么生活?用什么来维系城镇化给自己带来的相对增加的生活成本?

土地流转政策使土地集中,原以为可以推进农业现代化,却发现很多企业拿到土地后并没有扩大粮食生产,而是囤地待嫁,或争取国家政策,政府苦不堪言。

所以,鉴于以上各种因素,小农场主是将来国家扶持的一个方向,种养结合未尝不是一个好的模式。既能解决农民工回流的工作甚至创业问题,又能解决农民工的储蓄归宿问题,还可以解决种养问题,减少环保压力,增加食品供给。既然这样,针对小规模猪场的辅导式企业或者辅导性措施将变得更具价值。

以下标准适合各企业普遍使用:

1、散养户:母猪存栏5头以下;

2、专业户:母猪存栏5-20头;

3、规模专业户:母猪存栏20-50头;

4、小规模猪场:母猪存栏50-300头;

5、规模猪场:母猪存栏300-1000头;

6、大规模猪场:母猪存栏1000头以上。

有了全国统一标准,就方便对局部市场进行定性和定量双重分析,不至于模糊不清。

那么接下来我们就要探讨,什么样的地域适合什么样的规模?什么样的规模适合什么样的产品和营销模式? 某集团曾经做过一个调查,就是:针对不同的养殖群体,关注点是不一样的。我们也可以总结,对于以上六种养殖群体,关注点可以分类如下:

1、散养户:母猪存栏5头以下;关注点:客情

2、专业户:母猪存栏5-20头;关注点:疾病治疗

3、规模专业户:母猪存栏20-50头;关注点:疫保健

4、小规模猪场:猪存栏50-300头;关注点:产效能

5、规模猪场:猪存栏300-1000头;关注点:成本

6、大规模猪场:猪存栏1000头以上;关注点:能减排,环境保护

当然以上不是铁律,只是概率,大家可以参考,有利于制定市场和客户开发方案。

未来五年谁不再养猪?谁会去养猪?势大家都已经看到了,家家户户养一两头猪的除了在一些偏远落后地区,越来越少了,村城镇化进程较快的、济较发达的地区基本消失。专业户的数量在逐年增加,一直在思考,随着工业现代化的进程加速,劳动力用工的数量一定减少,一些涉及手工或电脑的工作,对用工群体设定了诸多限制,部分60后70后外出务工者,只能回乡,回乡之后做什么?

调查发现,经商和养殖的比例较大。近几年有不少大企业都投巨资进入养猪行业,从大势来说是件好事,但从短期来看,个人认为,规模的发展先于人力资源的成长,一定会有企业要交高昂学费。目前的猪场管理者受过系统训练的毕竟是少数,要么缺管理,要么缺技术,也就是说,目前多数猪场是以技术替代管理,这本身就有弊端,在猪场规模比较小或者管理比较粗放的情况下,似乎不会有大问题,但是这决不可复制。为数不少的技术场长更多是因为能解决生猪的疾病问题而荣升,事实上导致猪场将疾病控制来稳定场长地位,结果可想而知。

我坚持认为,饲养员的责任心,其重要性高于兽医水平,但很多猪场并未能认识到这一点,所以,猪场人力资源管理往往形同虚设,甚至从来没有这个概念。想说的是,做好饲料的企业或者能够做好食品的企业不一定能够养好猪,企业文化对饲料生产的影响远小于对生猪养殖的影响,很多人不明白其中道理,其实很简单:对于饲料的影响可以短期修正,而对于养殖的影响却无法做到,当结果显露的时候,木已成舟。看一个企业对员工的重视程度不一定能够准确判断饲料品质的好坏,却很容易判断生猪养殖效益,不尊重员工的猪场一定亏损。

饲料企业及动保企业对猪场的不规范竞争,也是当今中国养猪水平持续低位徘徊的原因之一,可能有人不同意这个观点,但并不能否定事实,那就是猪场管理人员素质的参差不齐,以及追求财富的浮躁之心。当灰色收入成为主要收入来源的时候,养殖成绩就不会成为追求目标,而疾病的多发总是能够提供足够的借口,以掩盖养殖效益低下的真实原因。一些规模猪场场长一半以上时间在国外旅游或在国内开会。有人恭维在左右,有多少危机感让他们潜心学习!

我们总在说欧美养猪水平有多高,中国养猪水平有多低,并把低的原因归结为疾病复杂,这本身就欠科学,所有忽视疾病原因的科研都是本末倒置,哪怕晋升为院士,也只是荣誉的获得者,而不是问题的解决者。中国迫切需要问题的解决者!那就是猪场的系统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猪场管理解决病原问题(外部),人力资源管理解决病因问题(内部),疾病控制属于失败补救措施,打针很容易,不需要打针才最重要。

 编辑:刘金娥

声明:河南畜牧兽医信息网刊登的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如果转载文章涉嫌侵犯您的著作权,或者转载出处出现错误,请及时联系文章编辑进行修正(电话:0371-65778961 )。河南畜牧兽医信息网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及作者。感谢您的支持和理解!

 
 

 
推荐图文
推荐行业动态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