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顶部
当前位置: 首页 » 行业动态 » 国内 » 正文

吴珍芳培育高效瘦肉型种猪新配套系:瘦肉率可达66%-67%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2019-03-01  来源:🔗南方都市报  💛2285
核心提示:华南农业大学吴珍芳教授主持完成的成果“高效瘦肉型种猪新配套系培育与应用”获得2018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该成果创新

华南农业大学吴珍芳教授主持完成的成果“高效瘦肉型种猪新配套系培育与应用”获得2018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该成果创新了瘦肉型种猪分子育种技术、遗传评估和性能测定技术、体细胞克隆等扩繁和养殖技术,创建了中国瘦肉型种猪四系配套育种新体系,培育了两个四元杂交高效瘦肉型猪配套系,打破了我国种猪长期依赖进口困境,项目成果已在全国30个省份推广应用,取得了显著经济和社会效益。日前南都记者采访了该获奖团队。

所谓“猪粮安天下”。猪肉占我国肉类消费总量的63%。在单一农产品中产值最大。

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居民猪肉消费快速增长,且90%需求量是瘦肉。鉴于此,规模化瘦肉型养猪业兴起。但是,作为产业核心的原种猪几乎全依赖进口。

“90年代后,肉的产量慢慢多了,大家注重健康,开始追求瘦肉,但国内缺乏瘦肉型品种的猪。”吴珍芳说。

1986年吴珍芳开始学习养猪,本科硕士到博士,一直从事畜牧养殖的研究。“当时一听是学养猪的,觉得好像没有搞头。”但作为全球最大的猪肉生产国和消费国,吴珍芳始终觉得,学这个行业很有意义。

“有没有哪一天我们自己培育的品种自己用?”1998年博士毕业后,吴珍芳进入温氏集团从事技术服务和研发,就有了最初朴素的想法。“高效瘦肉型种猪新配套系培育与应用”项目也正发端于此。此后持续20多年。

项目由百余名研究骨干、千余名科技人员和3万余农户参与,通过长期产学研合作,持续开展种猪本地化选育,自主培育出高效瘦肉型种猪新配套系并大规模产业化应用,并在全国30个省份得到推广,为500余家猪场提供优质种猪和技术,累计推广种猪559万头,生产肉猪13685万头,创产值2399亿元、利润510亿元;其中近三年产值1151亿元、利润272亿元,农户增收97亿元。

“该品种每年以商品猪三四百亿元的产值在不断扩展,体现了科技工作者创造社会价值的意义,此次得到国家科技奖的认可,是20多年坚持的结果,整个团队都感到很高兴。”吴珍芳说。

怎么让猪瘦肉多耗料少

突破三系杂交 创建四系配套育种新体系

该项目创新了瘦肉型种猪四系杂交配套育种模式,并在国内首次培育了2个四系配套的高效瘦肉型猪新配套系,通过国家审定并在市场运用。在国内外首次建立了基于简化基因组测序(G BS)分型的种猪全基因组选择技术,打破国外芯片技术垄断。

这并不容易。吴珍芳解释,仅在原有三系杂交配套体系基础上,就有18个品系223个家系的猪。团队从以上品系中选出了1.5万头种猪个体作为研究原始素材,通过种质资源创新、专门化品系选育和四系杂交配套筛选。“过去三系杂交形成固定体系,要打破这体系形成新的杂交配套体系,过程就有大量的探索和失败,还需要不断创新、发明。”

上世纪90年代,国内没瘦肉型猪品种,只能靠引进国外的瘦肉型品种。比如丹麦的长白猪,英国的大白猪,美国的杜洛克猪,比利时的皮特兰。“它们的特性非常突出,每个国家根据自己的消费市场和养殖条件来改良适合自己需求的品种。”

经过约近十年探索,项目团队培育出8个专门化品系组成2个四系配套的“华农温氏I号猪配套系”和“中育猪配套系”,并通过国家审定。两个新配套系肉猪日增重、饲料转化率和瘦肉率分别达928g/1035g、2.49:1/2.31:1和67.2%/66 .1%,与我国饲养的国内外种猪配套系最高水平相比,生长速度快10 .8%,饲料转化率高7.7%,瘦肉率高1.5%。

瘦肉率到底是啥?吴珍芳介绍,通常瘦肉率超过60%的被认为是瘦肉型猪。而团队培育的高效瘦肉型品种,在保持肉质很好的前提下,瘦肉率能达到66%-67%。

同时,猪的生长周期缩短近一半。他介绍,以前农村养一头地方土猪到100公斤,要花一年时间,瘦肉率只有35%-40%左右;吴珍芳团队的培育和研究成果的应用,145-150天就可长到100公斤。“最快的个体甚至只要120天,瘦肉率可达66%-67%,口感还不受到影响。”

长得快还不是最重要的,饲料转化效率高才是最重要的指标。“我们的品种是吃得少多长肉少耗料。”吴珍芳说,通常地方猪4.5公斤饲料长1公斤肉;普通瘦肉型猪2.6公斤饲料长1公斤肉;而我们培育的高效瘦肉型猪,2.45公斤左右饲料可长1公斤肉。这意味着,一头115公斤上市肉猪一般能节省34公斤左右饲料。“如果是几千万头猪,节省的饲料将非常巨大,更加环保。”

怎么一眼看出好不好吃?

创建最大育种数据管理系统 创新遗传评估和性能测定技术

除了培育新品种,项目团队创新研发了一系列技术手段,猪肉好不好吃、一头猪每天吃多少、长了多少等看起来很抽象的问题都能一目了然。

项目团队创新了瘦肉型种猪遗传评估和性能测定技术。创建了国内外最大的育种数据管理系统,数据记录超亿条,日交互量达300万条,实现了大数据自动采集、高度集成和种猪个体快速、实时遗传评估。

不仅如此,团队创新了种猪个体采食自动测定新设备和肌内脂肪含量活体测定新方法,实现了群养条件下种猪个体饲料转化率精准测定和肉质性状无损评定。

简单说,即能精准知道单头猪每天的进食量。“猪是群养,一起吃料怎么知道每一头吃多少长多少?以前没法测定,现在我们研发了自动采食测定系统等新设备,猪每天吃多少长了多少,都能自动记录。”

甚至于,肉好不好吃,也有技术帮评测。猪是活的,怎么知道猪肉好不好吃?团队创新了性能测定新方法,实现了种猪个体实时遗传评估、饲料转化率精准测定和肉质性状无损评定。“在活体时就能评估这个肉好不好吃。”

新研发的分子育种技术已经在种猪培育中更发挥了更重要作用。吴珍芳打个比方,一头小猪生下来,耳朵上取一点组织,通过分子生物学手段的基因检测,就可基本判断小猪长得快不快,瘦肉率高不高,肉好不好吃。

吴珍芳分享,如今养猪产业化也日趋成熟。20年前,养猪生产条件相对简陋,猪舍是开放式的,温度湿度等很多条件没法掌控,夏天天热猪吃得少长得慢,受季节影响很大,生产效率很低。“现在养猪场基本是工厂式,通过手机可直接控制猪场自动喂饲料,自动控制温度湿度、猪粪清理……都是全自动化了。”同时,拥有严格的疾病防控和检测等安全措施。

吴珍芳表示,未来团队还将继续优化现有的配套系,寻求更多创新和突破。“如何将选育和选配工作进行得更精准,更高效?如何让瘦肉型猪肉更美味?这些是接下来项目进一步深入拓展的方向。”此外,我国地域辽阔,各个区域市场对猪肉的消费特点需求不同,未来团队将对不同区域进行种猪选育的细分,培育适合不同区域最佳组合的种猪配套体系。“这还有大量工作要做。”

 编辑:刘金娥

声明:河南畜牧兽医信息网刊登的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如果转载文章涉嫌侵犯您的著作权,或者转载出处出现错误,请及时联系文章编辑进行修正(电话:0371-65778961 )。河南畜牧兽医信息网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及作者。感谢您的支持和理解!

 
 

 
推荐图文
推荐行业动态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