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顶部
当前位置: 首页 » 行业动态 » 国内 » 正文

习近平在两会上生动的“三农课”,讲了这些金句!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2019-03-12  来源:🔗现代畜牧网  💛1993
核心提示:导语:3月8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参加了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河南代表团审议,主要讲了推进农业供

导语:3月8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参加了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河南代表团审议,主要讲了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等内容。

3月8日上午,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参加了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河南代表团审议。

习近平指出,河南是农业大省,也是人口大省。做好“三农”工作,对河南具有重要意义。习近平强调,打赢脱贫攻坚战,是今明两年必须完成的硬任务。

十大精彩“金句”

1、确保重要农产品特别是粮食供给,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首要任务。河南作为农业大省,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对全国影响举足轻重。

2、要发挥好粮食生产这个优势,立足打造全国重要的粮食生产核心区,推动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稳步提升粮食产能,在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方面有新担当新作为。

3、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要强化地方政府主体责任,完善土地执法监管体制机制,坚决遏制土地违法行为,牢牢守住耕地保护红线。

4、要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发挥自身优势,抓住粮食这个核心竞争力,延伸粮食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打造供应链,不断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实现粮食安全和现代高效农业相统一。

5、推动生产、生活、生态协调发展,扎实推进农村人居环境三年整治行动,加强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和农村污染防治,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完善农产品产地环境监测网络,加大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力度,开展农业节肥节药行动,完善农产品原产地可追溯制度和质量标识制度,严厉打击食品安全犯罪,保证让老百姓吃上安全放心的农产品。

6、按照先规划后建设的原则,通盘考虑土地利用、产业发展、居民点布局、人居环境整治、生态保护和历史文化传承,编制多规合一的实用性村庄规划,加大投入力度,创新投入方式,引导和鼓励各类社会资本投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建立全域覆盖、普惠共享、城乡一体的基础设施服务网络,重点抓好农村交通运输、农田水利、农村饮水、乡村物流、宽带网络等基础设施建设。

7、完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和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制度,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完善农村留守儿童、妇女、老年人关爱服务体系。

8、推进移风易俗,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健全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深入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

9、推动人才、土地、资本等要素在城乡间双向流动和平等交换,激活乡村振兴内生活力,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完善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办法,发展多种形式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突出抓好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两类农业经营主体发展,支持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建立健全集体资产各项管理制度,完善农村集体产权权能,发展壮大新型集体经济,赋予双层经营体制新的内涵。

10、要再接再厉,咬定目标,精准施策,精准发力,按时按质完成脱贫攻坚任务。

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团的讲话,你读懂了吗?

乡村振兴

乡村振兴是当前“三农”工作最强音。

有人说,中国在漫长的农耕时代,处于世界领先的地位,但在近现代工业文明兴起之时落后了,而当前,中国的复兴必将再度从乡村出发,从乡村起飞。

这一判断细琢磨起来不无道理。

从最基础的经济来看,中国为什么保持了让世界艳羡的40年持续高速增长,其中很大一个原因是,中国的发展是梯次推进的,这就给了经济很大的腾挪空间,让我们在遇到压力和困难时,有缓冲,有余地。

而乡村是梯次发展格局中最基础的一级,也是最广阔的一级,同时也是最有潜力的一级。乡村的复兴,为上一梯次输送优质的资源要素,也以其广阔的市场承接着上一梯次的产能。

从这个角度说,中国要振兴,离不开乡村振兴;乡村振兴了,中国才会真正踏上复兴之路。

粮食安全

说粮食安全很重要,对很多人来说,更像是一种态度,用时下热词来形容,是一种“政治正确”。

每月买米能花多少钱,涨点就涨点嘛,城市白领可能这样认为。那为什么还要念兹在兹地说粮食安全呢?粮食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到底有多重要?

买买买习惯了,粮食不够吃了去国外买好了,这也是相当一部分人的看法。

前些年到我国香港、到澳洲、到美国……满世界抢购婴幼儿奶粉的经历,想必很多人都经历过,拿着钱买东西还被限制、遭白眼的滋味并不好受,但这还只是“婴幼儿”、“奶粉”两个限定词。

至于十几亿人,每天每顿都要吃的粮食,一旦出现紧缺,要拿着钱满世界去买,想想到时候是什么样的场景?再说,也得有那么多粮食够你买的才行啊。据测算,全世界进入流通领域的粮食,尚不足中国需求量的一半。涉及到吃饭问题,恐怕到时候花再多钱都买不回来了。

这还只考虑了肚皮,粮食问题可不仅仅是肚皮问题,它更是一个脑袋问题。粮食一旦出现紧缺,给人精神上带来的恐慌不可估量。

前些年“抢盐”风波还历历在目,而一旦出现抢米、抢面的场景,就绝不是个经济问题,它所带来的社会混乱,政治动荡,后果不可想象。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谈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我们还是从粮食说起吧。在对待粮食问题上,历来就有两种倾向。除了上述的“粮食不够国外买”,还有一种相反倾向,就是“粮食越多越好”。

而这种观点,则写满了民族心酸史。经历过几十年粮食紧缺的一代人,对粮食有种难解的情结,家里屯米,粮库屯粮,而且越多越好。这就带来了前些年出现的“三量齐增”现象。

而与此同时,人们的生活水平正在提升,对口味的挑剔随之而来。饭能吃上了,又希望这碗饭口味好一些;蔬菜水果不缺了,就开始追求绿色安全、产地味道。

结构性短缺在加工业上表现得更明显。做饼干要松脆,需要的是弱筋小麦,做面条却要有韧劲,强筋小麦才能满足要求。所以每年,即使我们的小麦堆满仓,专用品种却不得不依赖进口。

农产品数量大丰富以后,需要的是品种结构、产业水平、产品质量的全面提升,就是农业要走向高质量发展。

而这一问题的解决方案,就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围绕优质化、绿色化、品牌化做文章。

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减少低端无效供给,拓展中高端供给,增加销路好、品质高、市场缺的优质农产品生产;要以资源承载力和环境容量为基础,推行绿色种养、生态循环等绿色生产方式,发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促进资源永续利用、生产生态协调发展;要以乡村特色资源为根基,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创响一批“土字号”“乡字号”特色品牌,推动形成“一村一品”“一县一业”的乡村产业格局。

绿色发展

身处贫困境地,人们的第一需求必然是发展。

欧洲的莱茵河如今清波荡漾,在彼时工业起飞之时,也是一条被污水染黑的臭水河。

美国洛杉矶的艳阳蓝天令人羡慕,而多年前的雾霾照样是人们梦魇一样的存在。

当然,正视历史并不代表固步自封。

国家经济发展到今天这个程度,已经为发展方式转折做好了物质准备。痛定思痛、自我革命,推动绿色发展,这是党中央从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角度做出的重大决策,更是从对亿万人民负责、对国家未来负责的角度担负起的历史担当。

农村基础设施短板

在城市工作打拼的游子,每到春节回家,大多会发出这样的感慨:记忆里的小村庄仿佛永恒不变地沉睡在漫漫时光里,一年,两年……十年,还是那个样子。

的确,尽管这些年国家对乡村有很大投入,但是相比与城市里几个月就建起一栋摩天大楼,乡村的变化确实不大。特别是农村的道路、水利、饮水、物流、网络等等基础设施,与城市的差别,说天壤之别也不为过。

基础设施是发展的必备条件;没有基本的设施,发展就无从谈起。

在一个曾经道路不通的偏远山区县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当地好不容易说服一个老板来投资茶厂,走到一半老板掉头回去了。他说:路这个样子,我去看了也没用。建起厂来,产品也运不出去。

欠的账要补上,补上了才能更好发展。这是一个历史问题,更是一个现实问题。

乡村治理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在中国千百年流传的诗作里,乡村都是一个温暖的意象,一个丰富的符号。

不过这样的乡村,一定是建立在有序治理上,建立在公平公正上,建立在民风淳朴上,建立在文化丰盛上。

村庄是社会结构中最小的单位,也是这片土地上占一半以上人口生存、生活、生长的地方。总书记强调“要夯实乡村治理这个根基”,“根基”二字,定位明确,分量千钧。

深化改革

乡村的发展,归根到底要依靠自身动力。

承包地、宅基地……是沉睡的资产还是活跃的要素,点金的就是改革这枝笔。

改革40年,在中国大地引发了一场壮阔的历史波澜,然而在改革策源地的农村,却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这些年,我们在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农村集体资产改革等很多方面已经迈出了坚实步伐,下一步,还要在推进城乡间要素的双向流动、平等交换上下功夫。

 编辑:刘金娥

声明:河南畜牧兽医信息网刊登的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如果转载文章涉嫌侵犯您的著作权,或者转载出处出现错误,请及时联系文章编辑进行修正(电话:0371-65778961 )。河南畜牧兽医信息网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及作者。感谢您的支持和理解!

 
 

 
推荐图文
推荐行业动态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