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顶部
当前位置: 首页 » 行业动态 » 国际 » 正文

非洲猪瘟是人为疫病,控制和根除需要做什么?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2019-04-04  来源:🔗《国际猪业》  💛2228
核心提示:经过多年应对非洲猪瘟的努力,欧盟制定了高于国际标准的防控措施,也积累了较强的技术储备和可借鉴的经验。克劳斯·罗伯特·德普

经过多年应对非洲猪瘟的努力,欧盟制定了高于国际标准的防控措施,也积累了较强的技术储备和可借鉴的经验。

克劳斯·罗伯特·德普纳(Klaus Robert Depner)

德国联邦政府动物健康研究机构弗里德里希-洛弗勒研究院(Friedrich Loeffler Institute)流行病学研究所国际动物健康研究小组组长

2019国际猪业科学论坛上,国际知名研究所——德国联邦政府动物健康研究机构弗里德里希-洛弗勒研究院(Friedrich Loeffler Institute)流行病学研究所国际动物健康研究小组组长克劳斯·罗伯特·德普纳(Klaus Robert Depner)博士通过《欧洲多在ASF疫情防控方面的经验与教训》、《生物安全:控制非洲猪瘟的关键》、《野猪在传播ASFv中的风险管控》这3个主题报告,分享了欧盟国家控制和根除ASFv方面可借鉴的一些经验和教训,并就教科书上对ASFv的一些不科学的阐述进行了纠正。在德普纳看来,虽然野猪、软蜱是传播ASFv的重要媒介,但导致ASFv传播和扩散最危险的因素是人。

教科书对ASFv的阐述,正在误导人们

“我们需要对非洲猪瘟了解多少才能预防、控制和根除?我想这是起点,我们必须要了解ASFv病原、流行病学、人和宿主的关系。”德普纳在2019国际猪业科学论坛《非洲猪瘟疫情在欧洲的纪实与经验教训》的主题报告中强调说,教科书上有关对ASFv的阐述正在误导人们,事实上并非如此。

“如果通过蜱虫从染病动物向易感(非适应性)宿主间接传播(非接触性传染方式)ASFv传播率较高。”但是,在没有蜱虫的情况下,在家猪间直接传播(经口),亦称“非典型传播”(接触性传染方式),ASFv病毒传播效率则较低。” 德普纳分析说,感染率、死亡率、致死率是3个截然不同的概念,需要明确加以区分。从流行病学来看,ASFv具有低传染性、高致死率、高抵抗力这3大特征,这使得它能够长期存留。但是,由于传播方式、毒株的不同,ASFv对疫区/猪场造成的感染率、死亡率、致死率也不尽相同,不能一概而论。

ASFv传染情况非常复杂,“实际上,通常很难证明,带毒者是ASFv传染源。在没有足够证据的前提下,往往把一些来历不明的疫情归因于带毒者。”德普纳分析说,如,对荷兰ASFv基因型I传染的一个案例研究中,感染后第99天,未见幸存猪把ASFv传染给与己混养的哨兵猪;而在对葡萄牙ASFv基因型I传染的一个案例研究中,感染后第72天,康复的猪通过直接接触把ASFv弱毒株传染给哨兵猪;但在爱沙尼亚ASFv基因型II传染的一个案例研究中,感染后第137天(接触或混养第59天),未见幸存猪将ASFv传染给哨兵猪。

如果忽视人为因素,ASFv等动物流行病就得不到控制

德普纳在2019国际猪业论坛主题报告中还总结了近年来欧洲在防控或根除ASFv过程中的一些经验和教训:

√在现实条件下,ASF不是高度传染性疾病:

-高致死率(>90%)

-低死亡率(<5%)

-低感染率(<5%)

-传播过程未必依赖于猪群密度

√传播慢,具有保真性(栖息地疾病),家猪易控制,野猪难控制

√存活者未必是病毒携带者,带毒者不排毒:在没有蜱虫介入的疫区,不具有流行病学意义

√因为致死率低,所以弱毒株存活力差:只有通过蜱虫间接传播才有利于病毒存活

√早期发现只能依靠被动监测:

-生物安全是控制ASF的唯一有效工具

-ASF是一种人为疾病,受人为因素影响大

德普纳分析说,非洲疣猪是 ASFv的天然(适应性)宿主,而家猪是ASFv非适应性(获得性)宿主。从非洲猪瘟发展史来看,家猪是“偶然”宿主,因为(最早记录可追溯到在1909年)欧洲殖民者把家猪带到非洲后,改变了天然宿主与ASFv之间的平衡。“但是,我想强调的是,动物发生的多数疾病是由人类带来的或由人类活动引发的。”

“人是导致病毒长距离传播和进入猪场的主要因素,因此在制定预防、控制和根除ASFv措施时,将社会科学纳入其中显得非常重要。”德普纳总结说,“如果只考虑疾病的生物学特性:接触传染率;抗病力;致死率,即使有世界上最好的疫苗,但也有可能疾病也得不到很好控制。再次强调,人类活动是ASFv传播和的一大驱动力,人为因素在非洲猪瘟疫情发生过程中扮演着着非常重要角色,而不是其他因素。因此, 如果不重视人类行为影响,如果忽视人为因素,动物流行病(ASFv)就得不到控制。”

德普纳在波罗的海国家、波兰、捷克共和国、俄罗斯、白俄罗斯、摩尔多瓦、罗马尼亚和乌克兰等国开展了数次ASF流行病学调查,并参与了欧盟对受ASF影响国家的疫病控制和根除项目。他在这次论坛主题报告《生物安全:非洲猪瘟防控的关键》中表示:“生物安全包括硬件和软件两方面,而软件强调思维/理念。对于ASF防控而言,更多的是一个硬件问题还是软件问题?” 在德普纳看来,生物安全硬件和软件的关系就如同奔驰车配置和司机水平之间的关系一样。“因此,一方面需要对设施方面进行足够的投入,另一方面对人的思维方式需要进行教育/培训,但后者则更困难。”他还强调,更重要的是,养殖者、兽医、生产商协会、主管部门以及其他利益相关方需要加强交流和合作,为控制和根除非洲猪瘟建立起伙伴关系。

防控ASF,我们需要做什么?

√不与野猪接触

√不与其他农场的猪接触

√访客没有接触过动物

√不饲喂泔水

√粗饲料或垫草不得来自患病野猪的活动区域

对于庭院养猪而言,需要切实履行3项基本生物安全准则

√不饲喂泔水

√农场内的猪与易感动物无接触

√在进出猪舍时,业主/饲养员更换衣物

“实际上,生物安全更多的是一种思维模式,或者是理念/观念的问题,因此需要跟基于畜禽生产商、兽医和主管机构等相关方的合作与共同努力。与此同时,生物安全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态度和行为,它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解决方案,重要的是因地制宜,生物安全应与当前风险匹配。” 德普纳说,风险永远不会是零,重要的是人们对风险认知和实际行动。生物安全就是风险管理,相关人员必须按照生物安全准则规范自己的行为。

“猪场风险管理就如同开车风险管理一样。”德普纳强调说,在开车时,我们从不触碰手机吗?当车行驶一定公里数后,我们会立即给车加油吗?……现在,你是否在你的猪场周围已经设置了两道安全防护带/栅栏?你从来不会把餐厨剩余物(泔水)带到猪场吗?

德普纳表示,虽然日常的生物安全措施看似没有明确目标,但对控制病毒传播和扩散以及疫情防控至关重要。从生物安全管理角度而言,猪场需要建立并完善“平时”的生物安全和面向危机”的生物安全这两大体系。

ASF病毒库在森林,及早发现野猪并对其进行被动监测是关键

在2019国际猪业科学论坛上,德普纳还分享了《野猪在非洲猪瘟病毒传播及扩散中的作用》的主题报告。他说,在未发生ASF疫情的国家或地区,如果把野猪主动监测用作早期检测工具,成本效益就特别低下。不过,在流行地区,它有助于了解流行病学特征。

德普纳强调,早期检测和被动监测(不是兽医主动到猪舍检查,而是当猪农发现问题后,给兽医打电话后去检查)是ASFv控制与根除成功的条件。他还介绍了捷克、比利时的控制野猪传播ASFv的模式。

“由于ASF并不是一种单纯依赖于野猪密度的传染病,ASF病毒的最终存活依靠野猪尸体。因此,需要尽可能有效清理野猪尸体,并避免任何打扰野猪的行动。”他说,“非洲猪瘟的‘病毒库’在森林,因此需要加强森林生物安全管理。”

 编辑:刘金娥

声明:河南畜牧兽医信息网刊登的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如果转载文章涉嫌侵犯您的著作权,或者转载出处出现错误,请及时联系文章编辑进行修正(电话:0371-65778961 )。河南畜牧兽医信息网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及作者。感谢您的支持和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