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顶部
当前位置: 首页 » 行业动态 » 国内 » 正文

王进圣:侧向思维与精细化管理 赢得市场先机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2019-06-12  来源:🔗国际畜牧网  💛3970
核心提示:在2015年到2017年国内肉鸡行业陷入大面积亏损困境期间,亦有少数肉鸡企业持续3年赢利,而凤祥股份(山东凤祥股份有限公司)就是其

在2015年到2017年国内肉鸡行业陷入大面积亏损困境期间,亦有少数肉鸡企业持续3年赢利,而凤祥股份(山东凤祥股份有限公司)就是其一。一样的种源和品种,一样的技术参照体系,一样的饲料营养标准,而实际的白羽肉鸡各项生产性能和养殖成绩却千差万别,尤其是在风险叠加期。缘何会出现此种情况?让养殖成绩领先行业,有没有什么秘诀?对此,中国白羽肉鸡行业领军人物、凤祥股份养殖中心总经理王进圣在接受《国际家禽》杂志记者专访中,结合自身30年的肉鸡养殖实践、生产管理经验与技术创新体会,从思维、人才、机制、团队等方面做了深入剖析。专访中,让记者深受启发的是“侧向思维”和“细节把控”,这比养殖秘诀更重要。

《国际家禽》:在您看来,40年中国白羽肉鸡产业发生了哪些明显变化?

国内的白羽肉鸡的种源、养殖技术、设备设施均是从国外引进,起点比较高,管理比较规范。发展初期,正大集团在中国市场投建白羽肉鸡一条龙企业,起到了很大的带动作用。近年来,大型白羽肉鸡企业开始构建全产业链模式,向食品端延伸。

经营模式方面也在不断发生变化。起初,多数企业采用“公司+农户”模式。后来,出现了“公司+基地+农户”、“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以及自繁自养的模式。不论哪种模式,主要看企业自身发展需求以及经济效益、环境效益、社会效益,这涉及成本控制、就业带动、药残控制、食品安全保障等方面。

在饲养方式上,起先采用地面平养,后来发展为网上平养。近些年来,大面积采用立体笼养。事实上,肉鸡网上平养、立体笼养均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以笼养来说,当时引进国外的肉鸡笼质量好,但单个鸡笼宽度达1.6米,因而通风不良,导致饲养效果不好;后来,国内做了改进,将单个鸡笼宽度调到80厘米,中间再设置一个宽50厘米的通道,通风效果提升,笼养由此得到广泛应用。现在,普遍采用层叠式笼养,有三层、四层甚至更多层,它的优势主要体现在疾病防控水平与饲料转化率的提升等方面。目前,国内肉种鸡普遍采用“两高一低”和笼养两种饲养方式。

《国际家禽》:这些年来,您和团队在白羽肉鸡养殖领域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行业新纪录,有哪些成功经验分享?

简单来讲,这些业绩可归结为团队创新能力、人才培养与管理机制以及细节把控等方面。近年来,凤祥股份在技术研发和创新方面取得成果也比较多,在肉鸡养殖领域成功申请了30多项实用新型专利和发明专利,涉及环境控制、设施设备、环保、节能等方面。

如,我们团队自主研发的箱体育雏技术,前4天在孵化厂箱体内育雏,使每批鸡饲养周期缩短4天,增加饲养量8%到10%,创造了一年饲养8批鸡的行业新纪录。仅箱体育雏技术就包括多项专利,如“一种现代化育雏通风系统”、“立体高密度箱体育雏系统”、“一种早期箱体育雏装置和育雏方法”等,均已申请获得国家专利。再比如,我们团队自主研发的现代化养殖远程控制系统,自动控制鸡舍内温度、湿度、通风、采食、引水等,为肉鸡生长环境营造了最优条件,肉鸡成活率因此提高了7个百分点,出栏率高达96%,且饲养效率也明显提升,原来一个人养3000只鸡,现在一个人可以养10万只鸡。

肉鸡养殖在环保和节能方面的技术创新空间越来越大。如,肉鸡舍冲洗原来采用高压水泵打压来冲洗鸡舍,每批肉鸡出栏后冲洗一栋鸡舍用水30多吨,且冲洗后鸡舍会产生许多污水。为此,我们在2015年开始研发用高压气雾来代替高压水,经过1年多研发成功,解决了鸡舍不产生污水,且节约用水80%,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环境效益、社会效益。这项技术涉及的“一种鸡笼清洗消毒系统”、“一种禽舍无水清洁系统”等技术均已获得国家专利。

2017年,我们开发的“一种垫料鸡粪舍内发酵、装袋外运无污染处理方法”获得国家专利,它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对于垫料鸡粪外运对养殖区域、运输途径区域以及垫料鸡粪处理区域均产生严重污染的问题。2016年,我们研发的“一种用于鸡舍垫料的消毒机和消毒方法”也获得国家专利,这一发明的消毒装置节约了人工成本,实现机械化操作,减少了养殖周期。2015年,我们开发的“一种节能畜禽舍”获得国家专利,即冬天在鸡舍墙外配置塑料大棚,然后设置空气预热缓冲室和若干调风窗,这样经阳光照射后顶棚内被预热的空气就会源源不断地进入鸡舍为鸡只供暖,节约天然气用量30%,节能降本增效非常明显;同年,我们开发的“一种地养鸡只科学出栏方法”也获得国家专利,它采用挡网分割和鸡只直立转运的方式,最大化减小了鸡只应激死亡和鸡只翻转、踩踏现象的发生,将死亡率控制在0.1%及以下,处于全行业领先地位。

值得一提的是,凤祥股份自2016年开始,连续3年获得美国科宝公司“父母代种鸡群培育最佳成就”(TPF,Top Parent Flock)奖,这不仅意味着凤祥股份的种鸡繁育成绩已刷新了全球同期企业的养殖纪录,更意味着在繁育技术上达到了全球种鸡养殖的较高水平。这一成绩离不开科宝公司的专家在通风、疾病防控等方面提供的技术指导,也离不开我们团队的共同努力。

如今,凤祥股份已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培训机制,致力于把每名饲养员都打造成为高素质的职业技术人员,从细节抓起,向管理要效益。我们对饲养员全部进行职业化培训,特别加强专业技术训练并提升实际操作能力,包括对鸡的习性、鸡的信号的掌握、设备设施的维护与修理能力以及生物安全理念认知与践行等方面,并且采取奖罚分明机制,通过不同级别的物质奖赏、精神奖励措施,提升饲养员的积极性并增强他们的职业荣誉感和成就感。

《国际家禽》:从您个人多年研究和实践出发,这些技术创新背后有没有什么秘诀?源动力在哪里?

从我个人来讲,这些年从事肉鸡养殖事业,也是在不断学习中积淀、在持续实践中成长的过程。肉鸡养殖领域涉及多个学科和多个产业,而不仅仅是饲料营养、设施设备、疫苗免疫以及生产管理等某一方面,因而技术创新需要多个学科融合和多个产业知识支撑。

创新有多个层面,衡量创新主要看经济效益,但随着环保、食品安全备受关注,环境效益、社会效益也成为衡量创新不可或缺的要素。就秘诀而言,更多是不同的人在不同的实际生产管理过程中积累的不同成功经验,但通常不具有普遍适用性。我个人的体会,技术创新的源动力来自思维方式,尤其是侧向思维,即从别的领域寻求启发、方法,可以突破本领域常有的思维定势,打破专业障碍,从而解决问题,因为更多的时候,看似问题在此,其实解决问题的“钥匙”在彼。

从这些年肉鸡领域技术创新的体会来讲,遇到这样的情况比较多。比如,前面提到的我们开发的节能畜禽舍技术,就是从蔬菜塑料大棚技术应用中受到启发。再比如,之前在北京家禽育种有限公司我和团队开发通过分解池对病死禽进行无害化处理的技术,是从土葬技术中受到启发。这项病死禽分解池技术于2013年获得国家实用新型技术专利,它是在生物分解处理的基础上,配合低价的防渗抗氧化材料,并利用地源热源为保温热源,不需要长期监管,可以有效的降低禽畜发酵产生的有害气体对空气的污染,可以显著降低渗漏对地下水以及环境的污染,易于管理,节省人力。

事实上,国外白羽肉鸡种源、技术引进到中国市场后,许多参数会发生变化。比如疾病、控制环境、养殖方式、饲料原料与日粮营养、环境控制设备等方面。也就是说,美国、欧盟等的技术水平是相对于当地实际情况的标准或者参照,而不是相对中国的实际情况。因此,同样的肉鸡种源,同样的饲养管理手册,在中国市场后需要面对许多未知情况,特别是需要解决疾病控制环境,即如何保障生物安全;再者就是细节把控,主要以实际生长过程中肉鸡自身的参数变化为对象,通过持续的技术创新、工艺改进、大数据管理,建立自身的一套标准来保障实际养殖水平,以此达到甚至超过育种企业饲养管理手册提供某一品种肉鸡的标准水平。

《国际家禽》:您如何看待国内外白羽肉鸡产业发展的异同?

从产业各环节比较来看,国内在白羽肉鸡育种领域与欧美差距较大一些。我印象中,较早的白羽肉鸡育种开始上世纪80年代中期。1986年,由北京市大发畜产公司、正大集团与美国艾维茵国际家禽有限公司合建了北京家禽育种有限公司,于1987年从美国引进艾维茵纯系(原种)鸡,然后育成艾维茵祖代和父母代。2000年,艾维茵品种占到国内白羽肉鸡市场份额的50%左右。后来,由于多种因素影响放弃育种,开始从国外引种。近几年,国内白羽肉鸡育种又有了新的起色,国家对此支持力度也持续加大。我个人认为,要保障育种不断取得进展,必须满足前提条件——为种鸡疾病净化与病毒传播控制提供一个相当稳定的良好大环境;否则,育种风险极大且成功几率较小。

再者,国内从业者生物安全意识相对弱一些,对源头控制重视不够。像巴西肉鸡养殖成绩领先世界,除了饲料成本低以外,巴西非常重视每一环节的生物安全保障,疾病从源头得到了控制。一旦某种疾病在鸡群发生,净化或消除它往往比较难。生物安全更重要的是在认识的角度、普遍性和平常的实际行动上,就像开车系安全带一样,首先是保障自己安全,而不是应付监测或检查。因此,重视生物安全就像重视自身的安全一样,每个人都要重视,只有产业链各利益方共同参与和推动,才能得到较大提升。

细节决定成败,养鸡更是,肉鸡尤为重要,因为它生产周期更短。比较来看,在肉鸡养殖某些环节的精细化管理方面,国内一些企业、养殖场做得非常好,甚至超过欧盟、美国的一些农场。由于欧洲的机械化、自动化程度较高,且受比较完善的信用体系支撑,产业链上下游协作比较畅通,在供料、进鸡、出栏等环节,即使农场的人员不多,也不会受太大影响。

这些年,国内在种鸡营养、环境控制等方面研究不多,主要按照国外育种企业的一些指标。从肉鸡养殖端的设施设备上来讲,中国的发展也比较快,在某些方面将来可能会逐步超过欧盟和美国。如,欧盟国家大力推行动物福利,越来越重视气候变化和资源循环利用,包括肉鸡在内的各种经济动物笼养的比例会逐渐减少,这样当地对传统的养殖设备需求会降低。因此,在一些肉鸡养殖端设备方面的研发力度也会降低,更多的转向高福利农场、散养农场、循环农业适用的智能化设备、空气净化设备、零碳排放设备等技术的开发。

《国际家禽》:如今,人工智能和数字化发展越来越快,要让它们真正应用到肉鸡养殖端,需要把握哪些方向?

现在,年轻人一般不愿意做养鸡工作,而且人工成本逐年增加。因此,通过人工智能减少用人和人工成本将是一大发展趋势,且前景看好。比如说,用摄像机、机器人替代人巡视鸡舍、捡病死鸡等工作。现在,扫地机器人技术发展日渐成熟,且可通过手机实时掌控,开发鸡舍机器人也可以从中借鉴。目前,无人机应用于鸡舍难点在于解决它与鸡舍内吊挂物之间的碰撞问题,以及对鸡群可能产生的应激问题。

要让数字化真正应用到肉鸡养殖是一项系统工程。从凤祥股份来看,现已建立起了“二十四节气数字化养鸡模型”。中国二十四节气能够比较准确地反映出黄河流域每15天的气候变化规律,以此我们结合当地的历史月均气温、湿度、降雨等参数,通过自动化、智能化设备第一时间采集、分析养鸡场数据,用大数据来指导生产,逐步提升鸡舍管理水平。

如,鸡舍通风要求精细化管理和精准操作。若今天要降温,就需要减少通风。减得多,鸡会发热;减得少,鸡会受冷。关键在把握好度,这就靠数据。如果数据支撑不足,则很难把控。我们通过“二十四节气数字化养鸡模型”,每出一批鸡进行对比分析,找出生产性能最好的一批和最差的一批之间的异同点,以此设定肉鸡在不同节气与不同生长阶段的通风、供暖、供水、供料的标准范围以及鸡舍空气质量指数,用鸡自身的各项具体生理数据来把控,与靠人的主观识别或者经验来调控比较,更易掌握且更准确、可靠。比如,鸡舍内温度计显示温度为30℃,而肉鸡自身感觉舒适的体感温度需要25℃,究竟是高还是低,不仅要考虑风冷效应和湿度效应,也要考虑鸡群日龄大小,然后结合鸡舍内温度、风速、湿度的变化进行实时调控,但落脚点是在鸡的体感温度上,让鸡感到舒适。同时,也可以通过观察鸡的行为。如,感觉热,通常会张口、喘气、张翅膀、分散靠边;感觉冷,会扎堆、缩头等。以此初步判断鸡群是否舒适,环境调控措施是否合适。

数字化应用在推动信息化管理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凤祥股份在信息化管理的开发与应用方面起步较早,前些年就已实现通过大屏幕监测鸡群的状态、健康,温湿度等,现已建立了信息控制中心。饲养员通过手机APP软件来进行数据分析和管理鸡舍,这些数据同时传输到信息控制中心,然后进行综合统计分析,第一时间发现问题并及时解决。在种鸡繁育方面,我们用鸡群的体感温度来管理鸡舍环境,用实时数据来调控鸡群吃料的时间和日粮摄入量,以此提升产蛋率、受精率、孵化率这三个重要指标。数字化应用与信息化管理做好了,鸡舍环境会得到很大改善,鸡群健康水平和抗病能力也会同步提升,感染病菌和发生疾病的几率均会减小。这样,减少抗生素使用和实现无抗养殖就有了一大保障。

《国际家禽》:您认为,未来国内鸡肉消费结构会发生哪些变化?

近几年来,由于肥肉摄入量过多已影响到一些民众的健康指标,国内猪肉消费量已出现下降趋势,且鸡肉消费开始上升,而非洲猪瘟疫情发生,在一定程度上会加速这种变化。同时,从环保、饲料转化率来看,肉鸡生产比生猪养殖更有优势。

在饮食文化方面,大陆与台湾具有更多相似的地方。在台湾,鸡肉与猪肉消费的差距没有大陆那样明显,而且白羽肉鸡消费在台湾禽肉消费中已占主导地位,当地也有黄羽肉鸡,但消费量近年来呈现下降趋势。

目前,国内居民家庭鸡肉消费偏向整鸡,喜欢炖着吃鸡肉。若持续加大消费引导力度,告诉老百姓怎么在自家厨房用白羽肉鸡食材来做各式各样的菜肴,怎么吃得更营养、更健康。将来,国内白羽肉鸡消费前景会越来越好。从我个人来讲,对白羽肉鸡的未来充满信心。


 编辑:刘金娥

声明:河南畜牧兽医信息网刊登的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如果转载文章涉嫌侵犯您的著作权,或者转载出处出现错误,请及时联系文章编辑进行修正(电话:0371-65778961 )。河南畜牧兽医信息网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及作者。感谢您的支持和理解!

 
 

 
推荐图文
推荐行业动态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