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4日,中国证监会正式批准大连商品交易所开展生猪期货交易。国内生猪期货上市后,有望率先吸引温氏股份、牧原股份、正邦科技和新希望等行业头部企业参与。生猪期货交易将会对行业带来哪些影响?
生猪是我国价值最大的农副产品,市场规模近万亿元。生猪产业链以生猪养殖业为中心,涉及饲料加工、兽药疫苗、屠宰、食品加工、物流、零售、餐饮等诸多行业。 推出生猪期货是我国期货市场服务实体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生猪期货功能的充分发挥,对于完善生猪价格形成机制、提升市场主体风险管理能力和助力生猪产业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下一步,证监会将督促大连商品交易所扎实做好生猪期货上市的各项准备工作,确保生猪期货平稳推出和稳健运行。”证监会表示。
我国生猪期货上市,已经酝酿数年。 10年前发布的《关于2009年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若干意见》便曾指出,采取期货交易等措施稳定发展养猪产业的精神,选择适当时机尽快推出生猪期货交易。 2018年2月,证监会正式批复大商所生猪期货立项申请。2019年11月30日,第15届中国(深圳)国际期货大会上,证监会副主席方星海亦曾表示,生猪期货是在我国特定的生产情况和消费习惯下特别需要的一个期货品种,我们将抓紧工作,进一步凝聚共识,尽快填补这一空白。
而就国外市场而言,生猪相关期货品种已经经过数次迭代。 1961年CME推出冷冻猪腩期货合约,以实物形式交割;1966年,CME开始交易活猪期货。20世纪末,为适应美国生猪现货市场发展,其生猪期货再次进行调整,将1996年活猪期货改为瘦肉猪期货合约,交割标的由活体猪改为瘦肉猪胴体。
目前,CME的瘦肉猪期货成交量,仅次于1964年推出的活牛期货,排在CME上市交易的畜产品中第二位。对比之下,国内虽然生猪期货起步较晚,但是存栏、出栏规模早已跃居世界首位,市场空间、风险对冲需求显然更大。 市场分析认为,国内生猪期货上市后,有望率先吸引温氏股份、牧原股份、正邦科技和新希望等行业头部企业参与。此外,生猪期货的上市,还将与豆粕、玉米等饲料品种形成完善的产业链,以此进一步增强养殖行业的风险工具供给,进而加大全行业风险对冲效率的提升。
生猪期货的推出将给行业带来哪些影响?
对猪周期的影响
猪周期是由供需关系决定的,而生猪期货只是一种金融衍生品,并不会改变实际的供求关系。国人爱好食用猪肉,猪肉因此在肉制品中占了大头,作为生活必需品,需求端很稳定,而影响价格的,主要是供给端的变化。养殖户基于价格的变化,选择增产或者减产,出栏量又反过来影响猪肉价格,如此形成一个循环,对价格趋势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期货推出之后,会增加短期波动,而减少长期波动,猪周期的峰值减小,谷底提高,就是说长期的振幅变小了。生猪期货的推出,并不会消灭猪周期,但是会弱化。
对养殖户的影响
养殖户多了一个对冲工具,让价格提前锁定,把风险转移给了投机者。
但这个工具并不是所有养殖户都适用,因为期货规定了交割日,到那天必须有货可以交货,散户的出栏量很不稳定,所以无法参与。对于规模化养殖的企业,这是个实质性的利好,能够稳定出栏的头部企业,利用期货套期保值,提高了业绩的稳定性。这样一来,加速了市场集中度的提高。
对生猪上市公司股价的影响
受非洲猪瘟疫情催化影响,我国生猪养殖规模化进程已经有所提速,各主要生猪养殖公司生产性生物资产已经企稳回升,去年8月份,前10大生猪养殖企业出栏量同比增长21.24%,占出栏总量的比重从2018第一季度的5.96%提升至7.70%。2019年出栏量前20企业,既包括温氏、牧原等耳熟能详的巨头,也包括正大、天邦、正邦等传统猪企,更有海大这种饲料巨头进军养殖的后起之秀。
温氏、牧原依然占领生猪出栏第一梯队,温氏年出栏生猪1852万头,牧原紧随其后,年出栏1025万头。两大巨头加起来2877万头,占到中国猪企前20强总出栏量的48%,接近一半。年出栏100万-1000万的企业共计11家,总出栏量2583万头,占前20强猪企的43%,其中,中粮肉食年出栏约200万头。年出栏100万头以下的猪企有7家,总出栏数598万头,占比仅为9%。
对于行业龙头企业,因为期货的对冲,业绩能够提前锁定,周期属性也会弱化。管理优秀,出栏稳定的企业,将会长期享受高溢价。养殖业去散户化,市场份额提升是大势所趋,生猪养殖逐渐高科技化,具有稀缺性的头部企业,将会强者恒强。
对经济预测的影响
期货价格具有先导性,生产者可以根据期货价格变化,去进行下一个生产周期的决策,预见性地增产或者减产,这样提高了市场的供求平衡,抑制市场价格的剧烈波动。
国家可以把期货价格作为宏观政策的参考依据,未雨绸缪,提前调控,对稳定物价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