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我们的肉牛养殖繁育工作并没受到太多的影响。几个月来,我们不仅利用精准繁殖技术实现了夏南牛无角系的快速扩繁,同时还在基地进一步示范了口蹄疫的综合防控技术。”9月11日,河南省泌阳夏南牛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祁兴磊兴奋地告诉记者,能取得这一成绩,离不开一位“功臣”的帮助。
他说的这位功臣,就是河南省肉牛产业技术体系(以下简称肉牛体系)首席专家、河南省农科院畜牧兽医研究所研究员王二耀。作为我省科教兴农“一三五五”机制的参与者,王二耀和众多同事一起,汇聚农业科研力量,为我省河南肉牛产业快速发展“保驾护航”。
河南肉牛养殖在国内畜牧业占有很大比重,肉牛存栏量和牛肉产量均居全国前列。然而,目前我省肉牛产业发展仍存在一些制约,主要包括母牛存量不足、品种资源开发不足、粗饲料资源利用不足、种养循环不配套、标准化程度不足等核心问题。
“为此,自2013年开始,河南省启动了肉牛产业技术体系,围绕高效繁育、遗传改良、科学饲养、疫病防控以及技术服务等方面开展了大量工作,有力提升了全省肉牛养殖科技水平,为我省‘十三五’肉牛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科技支撑。”河南省农业农村厅科教处处长胡若哲介绍说,2017年,省农业部门大力推行科教兴农“一三五五”工作机制。该机制旨在汇聚全省农业科研、教学资源和农技推广力量,进一步形成了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强大动能。
该工作机制中的“一”是指河南省现代产业技术体系的每个首席专家团队对接服务一类(个)农业产业化集群(龙头企业),提供全产业链技术服务,帮助集群基地建设,推进企业科技进步,构建培养人才机制;“三”是指产业技术体系的每个岗位专家至少联结三个乡镇(区域)农技推广站,资源共享、成果共用、培训人才、推广技术,打造农业科技应用样板;“五五”是指产业技术体系的综合试验站站长至少分类联系服务五名新型职业农民或每个乡镇(区域)农技推广站至少分类服务五个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新型职业农民),进行技术指导,开展全程服务。
以该机制为抓手,我省肉牛体系从夏南牛的综合选育与提高、皮南牛的综合开发与利用、种养结合循环养殖技术开发与应用这三个方面开展工作。
“通过肉牛体系的专家指导,在我们公司示范推广了一套夏南牛精准繁殖技术,对10头无角系良种夏南牛进行超数排卵,目前已获得55枚胚胎并移植,大大促进了新品系的培育。”驻马店泌阳县夏南牛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林凤鹏说,在肉牛体系支持下,该公司还同时实现了示范场牛只年内无口蹄疫发生,并在全县推广夏南牛5000多头。
皮南牛是南阳着力打造的河南省另外一个新的肉牛品种。一方面,在南阳市新野县,肉牛体系开展了纯种皮埃蒙特牛的胚胎移植快繁工作,进行了34头皮南牛屠宰数据测定,开展了200头核心群生产性能测定及遗传距离评估。并在科尔沁牛业南阳有限公司示范了精准分群及“同期发情-人工授精”的工厂化繁殖技术,对300头母牛遂一筛查疾病、分析病因、精准施治、分群管理,同期发情180头并配种,使牛群年繁育率提升了15%。
另一方面,肉牛体系还基于多学科技术力量协同,通过对农业精细化生产,实施测土配方施肥、农药精准科学施用、农业节水灌溉,推动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在科尔沁建立了一种“种养加”一体化智慧农业模式。体系营养岗位专家、河南农业大学教授李明针对性开发了一套当地花生秧的综合利用方案,使得1000吨的花生秧得到了示范利用,直接辐射花生秧种植区域50000亩以上。
参与该模式创建的新野县畜牧局副局长李巧珍介绍说,在体系技术支持下,科尔沁南阳有限公司建立了肉牛养殖场智能管理系统,在养殖场安装了环境监测设备,在种植基地里埋置探头测土配肥,精心打造“种养加”一体化的智慧农业新生态。
在这一模式下,一旦种植基地缺水缺墒,监测系统便可自动提醒,管理者利用远程操控、机械化灌溉,一天之内可完成600亩田间作业。对于牛场废弃物的利用,则采用喷灌机械,在每个喷灌机底部建设沉淀井,牛场产生的沼液通过管道输入、稀释后,可作为作物底肥或叶面肥使用。
“这个模式‘一举多得’,在解决秸秆利用问题的同时,也解决了牛场粪便污染的难题,实现了种养生态循环,即合理利用了农业资源、减少了污染、改善了生态环境,又实现了产品绿色安全优质。”李巧珍兴奋地说。目前,该模式在周边辐射肉牛养殖群体5万头以上。(记者 尹江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