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河南省息县包信镇香蒲园村,放眼望去,田地阡陌纵横,田如棋、渠如网,宛如棋盘。昔日的低效田、碎片田、撂荒田正逐步变成高产田、整片田。
一路走来,见到香蒲园村合作社负责人马正明正组织社员在玉米地里除草。据马正明介绍,截至目前该村已完成土地流转2720.29亩,占全部耕地的73.95%,剩余958.32亩,全部实现了一户一田。
“干了大半辈子的农活,现在也该歇歇了,我只留一小块地种菜,其他土地都流转出去了,一亩地600元,年底还有分红,平常没事还可以去打工,农忙时候不用来回跑了,比自己种地划算。”香蒲园村村民马明洲对记者说。
提起以前的耕地,村民张春文掰起手指算账,以前家中20亩地被分为8块,地过于零散,根本无法种植。现在经过村里重新规划分地,几小块合为一大块,光种地成本每年就能省下三四千元。
“小块地”耕种已成为农业“大烦忧”:地块碎、品种杂、卖不出好价,机械收种耗时且费用高,防病治虫投入大效果差。
香蒲园村党支部书记马波介绍,刚开始村里推行“小田并大田”,村民还不知道是怎么回事,镇里的干部就来给村干部讲,讲明白了,再给村里人开会。
果不其然,会上发生了争论:大部分人都觉得是好事,但也有人担心要推掉田埂集中流转,难度很大,有人怕推掉田埂,分不清哪块田是谁家的;有人怕将来恢复时,自家田块面积会减少;有人担心流转后,流转费拿不到手;有人担心土地集中流转后,过去自给自足种菜的地方就没有了;还有的不愿意流转,就是想自己种地。
于是,包信镇党委提出依托村党支部办合作社,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确保农民不受损失。马波说:“我们村多次召开村‘两委’会、党员大会、村民代表大会等,由村民小组长、村民代表、党员代表拿出‘小田并大田’方案,明确合并时间、合并地块、丈量小组成员名单等。经村民代表大会表决,获2/3以上同意后,村民签字确认后实施。再推选土地丈量人员,负责各户承包地块勘察、面积核查,采取抽签方式确定农户选地先后顺序。”
农村情况复杂,农民诉求多样,不能为了推动工作而强行压倒不同声音,而是要因村制宜、因人制宜。包信镇党委书记易明亮介绍,镇里建议香蒲园村成立了由村“两委”干部、后备干部和种植大户组成的合作社,合作社与村民直接签订土地流转协议,以书面形式固定村民土地流转面积,村合作社每年6月份按时发放土地流转金。对于确实不愿意流转的,把最便利、最优质的地块分给他们,实行“一户一田”,本着先易后难,一家一户做工作、一组一庄地推进,由组到村,循序渐进。
“小田并大田,逐步解决了土地细碎化问题,减少了地边田埂、地边沟,增添了土地使用面积,大马力农机派上了用场,收割成本每亩节约10块钱,我们合作社先后投资购买的收割机、旋耕机、播种机等大中型机械和农具都用得上。今年我们和花花牛乳业集团签署订单,2000多亩全部种的玉米,统一从厂家采购种子、化肥、农药等农资,产量和品质也有保证。”提及田块合并,马正明有说不完的话。
香蒲园村的做法引得全县各乡镇纷纷效仿。近段时间,息县集中精力多管齐下全力推进“小田并大田”“碎田变整田”工作,推动辖区各村(社区)农田向“优质、集中、连片”“抱团发展”转型,壮大村集体经济。
“息县是农业大县,最大资源就是土地资源,要实现乡村振兴就必须围绕土地做文章。”息县县委书记、县长管保臣表示,“‘小田并大田’暨‘一户一田’+生产托管服务模式,这项措施顺民意、得民心,我们将在更多具备条件的村,引导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推动农田优质、集中、成片,着力破解谁来种地、怎样种好地的难题,实现农田增量、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一步步迈向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美好愿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