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2日,由大连商品交易所主办的“第十一届国际玉米产业大会”在大连举办。本次大会以“衍生工具创新与农业风险管理”为主题,紧紧围绕玉米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以及农合组织、种粮大户等的现实需求,详细解读风险管理实务操作,切实帮助实体企业解决生产经营和风险管理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和讯期货参与全程直播。
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程国强博士在会场就“贸易摩擦对大宗农产品(000061,股吧)市场的影响”发表主题演讲。
程国强博士表示,今年以来的中美贸易冲突不仅仅是对中美两国的农产品贸易产生直接影响,可能会更深刻地带来供应链结构的变化,甚至是体系的重构。
关于中美贸易冲突的性质与走向,他判断,受到所谓的逆差并不是贸易战的根本目的,是一个目标,但是不是根本的目标。最根本的是美国的遏华战略的全面启动。
程国强表示,中美贸易的冲突对农产品市场的影响,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个是贸易,直接产生的是贸易转效。然后是国内的市场供求,影响上下游产业,特别是我们现在正处于国内的一个供给侧改革的关键时期,有的或者会增长我们的改革的复杂性和难度。
第二个影响是投资,这里涉及到综合性的政策,包括投资法案,利率汇率变化,以及整个宏观经济形势。
第三个是预期的影响,在目前这个阶段,预期的影响可能是先于其他的影响,其次是贸易的影响,最后可能会传导到投资。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程国强提到,贸易冲突带来的主要是大豆的影响,对玉米本身不会有直接的影响。
在贸易争端大背景下,国内市场应该利用这个机会,加强我们全球供应链的结构的调整和产业链基础的重构。
以下为文字实录:
程国强: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业内朋友,大家上午好。非常荣幸有机会今天参加第十一届国际玉米产业大会,我今天发言的题目是命题作文,就中美贸易摩擦对我们农产品市场的影响有多大?为了这个功课,我今年在美国访学期间调研接近两周,综合我们20多年对美国农业的研究,我们形成了一些观念。我们观察对农产品市场的影响,最后得出的结论,可能这次贸易冲突不仅仅是对中美两国的农产品贸易产生直接影响,可能会更深刻地带来供应链结构的变化,甚至是体系的重构。可能我们从现在开始,客观地、正确地认识中美两国间贸易冲突和摩擦,可能对我们在座的各位下一步在产业的投资、发展,或者在供应链的构造上有新的考虑和准备。
首先我树立一下这个逻辑,中美出现这样的经贸变局,或者出乎各位行业朋友的意料之外。本来这么多年以来,经济贸易一直被认为是中美关系的压舱石与推进器,但是现在中美贸易冲突呈日益恶化的趋势。特别是特朗普会不断地推出所谓的极限施压的政策,来自美国多年参与全球博弈的丰富经验,也来自特朗普团队对完胜贸易冲突的错觉和幻想。他曾经在推特上说,还要对2670亿美元增税。我们供应链应该怎么应对?把这些问题弄清楚了,我觉得要理清或者梳理背后的一些逻辑,在这个基础上做进一步的判断和分析。
从我个人认知的角度梳理一下贸易冲突背后的基本逻辑,我们现在所处的中美经贸关系或者是农产品贸易关系是一个所谓的以美元为货币的国际体系之中,这是二战以后美国主导建立的三大机制,关贸总协定,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构成了以美元为国际货币的中心。在这个过程中,逐步地培育了美国的霸权。当时的美国的著名的政治学者写了一本书叫《历史的终结》,他认为美国的发展模式有可能是人类发展的一个终结,会出现衰退的模式。正好后来苏联解体,斗东欧剧变也应验了这个观点。所以美国的霸权达到了历史的顶峰。在1995年,成立了世贸组织,替代了二战以后建立的关贸总协定。之前有一个美国著名的学者提出了文明的冲突,也就是说美国的整个发展的阶段里,苏联解体了,美国直接的明显的对手一个一个地倒下去了。什么是新的挑战者?他认为是文明的冲突。
昨天是9.11,美国有纪念,但是也印证了他的观点,来自文明的冲突可能构成了新的威胁。他们也说,为什么我们这么推动世界的发展,这些人还仇视美国?后来美国又陷入了阿富汗等战争。
到了现在,我们说是特朗普的崛起,美国是不是想独立于英国的殖民统治之后,想回到他的孤立主义时代或者极端保护主义时代?我们现在所处的一个特朗普的时代。他上台以来实施的政策,特朗普的时代可能不一定准确,从国际的角度看有三个大的特征,包括他反对全球化的自由贸易,特别是他要制订贸易保护政策,他有种种的动作,把大家赶下车,重新买票上车。他反对非法移民,重塑美国的白人地位,包括他对移民法的修改等等。他认为再为战略联盟或意识形态而损害美国利益。
这种所谓的特朗普的崛起,他是不是希望重塑美国的霸权?特别是他到处宣扬现在的国际体系对美国不利,而对其他国家都有利。所以他以美国优先为核心,要重新塑造一个更有利于美国的秩序,所以他想重塑美国的霸权。他现在提出“美国要再次伟大”,按照这种思想来分析,基于美元的国际体系,形成了从去年以来,特别是今年以来在全球贸易中的种种的挑战。很多人分析美国霸权,为什么现在美国成为全球这么大的一个霸主?有各种各样的讲法,我都很认同。
其中一个关键是美元的霸权,其次就是军事霸权,再就是科技垄断的霸权,第四个就是我们刚才提到二战以后建立的以美元为国家货币的经济体系,要求整个世界贸易以美元作为交易。如果你要在国际说做贸易,你就要用美元,否则无法参与世界贸易。
著名的耶鲁大学的教授曾经有一个难题,他分析了其中的机制,他说如果以美元作为国际货币,就要保证币值的稳定,没有顺差。作为国际货币,如果你作为交易的话,你一定要有流动性,你要有逆差。最开始为了增强各个国家对美元的信任,它和黄金挂钩,美国必须有充足的黄金储备,但是这点上美国实现不了,随着世界经济的增长,没有那么多的黄金储备。所以在1971年的时候,尼克松宣布了一个新经济政策,放弃了官方兑换比价,取消了美元和黄金挂钩的机制,建立了和石油挂钩的机制,建立了石油美元。
按照这样的一种逻辑价格,所谓的美元霸权实质上就是美元在全球的影响力超过了美国自己在世界经济中的角色,现在美国占世界经济中的份额是将近22%,按购买力计算约占15%,但是美元在货品计价、储备、结算、流动性和融资中占50%以上。1965年法国财政部长德斯坦说,美国作为世界主要储备货币的角色中,不断地获得特权的利益,这个特权的利益就是美元的霸权。最主要的是三点,有很多的经济学家也在研究,我认同的是三点,一个是可以用美元向国外借款,就是发行国债,可以借款。如果你要借别人的钱,可能会破产,但是你借自己的美元的话就不怕了。
第二是金融产业,银行业为其他国家提供金融服务,获得收入。第三个是美国的美元体系对全球经济的监管,特别是所谓的制裁之内,对十几个国家进行制裁。如果美国继续这么进行,一旦有的国家脱离美元体系,美元会受到挑战。
美国为了维护他的特权和利益,需要建立一个币值稳定的机制, 通过顺差把钱收回来,但是无法顺差,所以是通过债券等金融投资让美元回流。美元的币值稳定,美国通常的做法是改变规则,包括跟黄金脱钩,还有80年代打贸易战,包括这次的贸易战,都有深刻的历史原因。
就其中的原因,我觉得大概是一种过度的特权的外部性,使美国的产业出现了空心化。美国的过度特权带来巨大的利益的同时,也有负面影响,一个是会导致美国的产业空心化,所有的国家都要赚取美元,所以美国的产业面临全球竞争,导致国内的企业没有办法跟国外竞争,导致他的中产阶级的收入恶化。特朗普在近年来玩的一张牌。
产业的空心化导致没有办法顺差,美国怎么挣钱?就是要美元回流,通过发债,也就是向其他国家借美元,就是过度特权的最大好处,但是借的多的话会形成巨额的债。在这个过程中,美国自己认为,之所以无法掌握逆差就是因为有不公平的贸易,中国对美国的出口等等一系列不公平的贸易,导致美国的逆差大幅度增长。
美国现在认识到,当它在世界经济的总量不到22%的时候,还有那么多的美元在外面,他感到了威胁和挑战。所以特别是他感觉到所谓的新兴国家的挑战。
如何重塑国际经济体系?我的判断,他现在正在推动三个方面的需求。第一个是要控制美元的流出,要控制贸易逆差,要提高关税,阻止其他国家的商品进入美国。其次他上任以后减税。第三是改变游戏规则,就是以所谓的美国优先为核心,包括重塑国际体系。包括广场协议,美国退出WTO,建立新的一体化的机制等等。
还有两个非常关键的影响因素,特朗普本身的政治动机,他要打一场政治的资本战,为中期选举获取政治资本。还有极端的保护主义势力的推波助澜。所以出现这样的走向也不奇怪。
在这个基础上判断中美贸易冲突的性质与走向,受到所谓的逆差并不是贸易战的根本目的,是一个目标,但是不是根本的目标。最根本的是美国的遏华战略的全面启动,2017年中国的GDP达到12万亿美元了,现在相当于美国的63%,不到十年的时间已经超过了美国。所以特朗普已经毫不掩饰地对外发表他发动贸易战的动机了。他曾经说,他上任的时候,他看到中国正朝着超过美国的总量的方向在走,他宣布已经成功地阻止了中国超越美国,他就是要遏止中国的崛起。
美国发起了贸易冲突的性质,国内曾经有一段时间有投降主义的声音很嚣张,现在形成一个共识,美国对华的战略已经发生了调整,这个调整的过程向遏制中国转型,要遏制中国的经济的增长,延缓美国相对实力和影响力的下降速度,获得更长的战略的准备期和主动权。现在就我的了解,美国的两党达成了共识,很多人提到中国是修正主义者,在美国帮助中国的经济高速发展以后,中国没有预期地接受美国的政治制度,他们认为非常的吃亏,特别是担心中国在全球经济和技术上快速超越美国,尤其是不能容忍10年以后,中国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
现在美国国内形成的共识是中美贸易冲突是美国重塑国际经济体系的一个开端之战,是在位霸权国家对新兴国家的战略遏制,是战略博弈,更是制度的竞争。所以我们这个行业,到年底的时候,特别是大豆,关系好转了,我们是不是又要从美国拿货了?所以我们应该结合中美关系的复杂性,做充分的思想准备。
下一步的走向,最开始的判断,特朗普希望在有限的时间内赢得这场贸易战。我们觉得可能特朗普下一步还会采取极限施压的策略,可能在更宽的范围,包括地缘政策经济金融等领域,不断退出多维度,系统的打击遏制中国的政策。包括人才、技术、以及打群架的方式拉拢其他的国家,采取一些措施,特别是在地缘政治上可能会有一些动作,有可能考虑台海、东海、南海或其他的问题。
到目前为止,中美贸易的冲突对农产品市场的影响,我想是三个方面。一个是怎么影响的?第二个是多大的影响?第三个是有反制的措施有效吗?
怎么影响的?如果从一个问题的框架来看,有三个方面,一个是贸易,因为关税是一个调整的工具,是一个变量,包括强度、广度。直接产生的是贸易转效。然后是国内的市场供求,影响上下游产业,特别是我们现在正处于国内的一个供给侧改革的关键时期,有的或者会增长我们的改革的复杂性和难度。
第二个影响是影响投资,这里涉及到综合性的政策,包括投资法案,利率汇率变化,以及整个宏观经济形势。包括FDI的影响。使用各种策略希望扰乱你的市场,收回美国的统治等等。我们要看有没有效果?取决于政策的实施的有效性,有的他不一定做。但是从农产品的角度讲,一定是有影响的,包括对国内的工商环境的破坏。
第三个是预期的影响,通过舆论战、政策干预,地缘政治等其他因素,对商品市场的预期影响,有的形成了通胀的预期,希望达到这样的效果,不断地发布关于农产品的预期。最后形成粮食安全预期,曾经有一艘船飞奔到大连还记得嘛。
总的来讲,在目前这个阶段,预期的影响可能是先于其他的影响,其次是贸易的影响,最后可能会传导到投资。
如果按照这个逻辑来分析,它的影响的强度,主要是大豆的影响,对玉米本身不会有直接的影响,所以我们先做一个初步的判断,对玉米和大豆做一个分析。初步影响表现不严重,但是我们反制多了,对美的农产品加税会有一些影响。我们反制它的农产品出口的效果正在初步地产生效应。大家知道我们的经济结构,如果是我们反制它,增加关税25%的话,对关税配额管理的产品没有太大的影响,受影响比较大的是非配额管理农产品。减少农产品替代品的进口,比如高粱,大麦等等。如果从这个角度来看,有助于我们的粮食供给侧改革,比如说今年我们的玉米改革进展的比较顺利,应该说对现在的贸易战提供了支撑,在供给侧结构的改革中,能不能趁此机会调整回来,这是我们所期待的。如果有这样一种进口限制的贸易转型的效应,为建立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粮食供给侧改变会形成一个新的态势。
对大豆的反制特别多,行业坚决反对,认为对他们的影响太大了,有的人说我们是杀敌一千,自伤八百。确实我们对蛋白质饲料的进口达到了80%,有较强的依赖性。玉米除了深加工之外,更多的是饲料,跟它配套的是蛋白质,而我们的蛋白质主要是依靠进口的补贴。
我们也用一个静态的模型,但是我们发现模型之外有很多是统计不进去的。我们跟美国有一个合作,2017年中国大豆进口9954万吨,50%的进口来自巴西,美国占1/3多。
如果是限制它的大豆进口的话,我们看以前,我们找经验,我们发现一个什么问题?就是在最近的四年,从2014-2017年期间,我们肉蛋的产量是非常稳定的,没有怎么增长,肉少了一点,但是我认为总体应该是平衡的。但是有一个非常奇怪的现象,豆粕的消费大幅度增加,大家看红线,是以豆粕为原料生产的产品,直接上去了。如果把这个现象解释清楚,那么美国大豆输华的话会有多大的影响?我们要做进一步的分析。大家看到肉蛋的产量是稳定的,2014年是8707万吨,2017年增长到了8431万吨。禽蛋产品2014年是2894万吨,2017年达到了3070万吨,奶类产品2014年是3725万吨,2017年达到了3545万吨。在饲料的配方中,豆粕的消费量从17%增加了80%,怎么能把这个现象解释清楚?就可以接受我们现在模型模拟不出来的一种加了关税以后美国大豆输华的影响。
我们分析,这几年豆粕的比例增加,原来用的可能是杂谷,但是豆粕的价格低、成本低,所以把其他的替代掉了。还有规模化的增长,有一定的豆粕的使用,所以判断今年的年底,到明年短期内,是不是用美豆?在2013年的时候,豆粕的平均价格是3900元,2014年是3680元,今年的边际成本是3600元/吨。我认为如果是美豆进入我们国内的市场价格低于3600以下的话,我估计国内仍然会进口加了关税以后的大豆,如果超过了这个成本就可能会用其他的替代,比如用杂粕等。
饲料的替代与被替代,边际成本3600吨,比如说养殖企业是不是用其他的蛋白质部分的替代豆粕?再就是调整配方,过去21%的豆粕的比例是不是高了一点?回归到17%好不好?如果我们到12月份的时候,边际成本是3600元以上的话,就意味着过去被豆粕所替代的市场会被替代回来,也就是整个的豆粕的使用量将会减少800-1000万吨,每年的大豆的进口量会减少1000-1500万吨,我们的前提是边际成本。如果美国看到我们的限制,他降价了,可以抵消25%的关税的影响的话,也许对它的影响会小一些。
如果我们减少了美豆的进口的话,我们有没有替代品?这个表格是世界主要的大豆出口国最近20年的数据,大家看巴西在1996年的时候出口800万吨,1996年的时候是6000多万吨,这种增长的速度,我们一般很难理解。美国1996年的是2400万吨。假如存在这种替代的话,南美还有一定的潜力, 黑海地区的出口能力,会从目前的600万吨提高到1000-2000万吨。它的物流体系,是有利于大豆运输到我们中国市场,包括远东地区,可以激活市场。
如果我们短期内保证我们的进口的稳定,市场的价格的变化或者边际成本下,如果扣除被替代的进口资源缺口1000-1500万吨,市场价格机制会给出一个解决的方案。通过区域的替代,南美潜力+黑海的新增,产品的替代,包括增加杂豆等供给。
第三个对美国的反制措施是否有效?大家可能没有信心,我们也做了一个重点的分析。大家知道,中国现在是目前美国农产品的最主要的出口目的地,几个国家里我们是老大。尤其是大豆、棉花、高粱、猪肉,如果不进入中国市场,会出现重要的结构性调整。他可能要种玉米,那么玉米卖给谁?也是一个问题,玉米、棉花都是这样,不仅仅是一个大豆。
中美大豆贸易的政治经济学的意义,既是一个反制的关键的产品,也是促进合作的黏合剂。如果减少对华出口,美国大豆难以找到替代市场。美国的商务部曾经说过,你们放心,如果中国不进口,我们卖给欧盟和日本。我们看一下欧盟和日本的数据,在最近20年,欧盟的大豆进口略有减少,1300-1400万吨,我们对他们的进口是3400万吨。日本是从400多万吨减少到300多万吨。而我们需要3400万吨的进口。所以美国离开了中国这个市场,它是没有替代市场的。除非它不种大豆,不种大豆以后,那么种什么?像我们一样调节玉米,种什么?
美国针对我们对他们的农产品的反制有几个措施,我梳理了一下。首先是舆论战,其次是补贴,第三个是结构性政策。第四个是扩大出口。舆论战对中国影响比较大,中国不进口美国的大豆,他们找不到任何地方可以替代。所以我们当时收到了很多的段子,有一个微信里是这么说,最后是美国人笑了,欧洲和日本现在进美国低价大豆的人笑了,哭了是我们自己。这里有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这个来源很奇怪,说的很外行。后来我发现是华尔街日报(博客,微博)的一篇文章,那个报纸定期释放关于大豆的新闻,他们传播对他们有利的观点。这是打舆论战,这也是按政府的要求。
另外就是为农户提供补贴,我这次访学也专门问了这方面,短期补贴只在短期发挥作用。但是农民需要的是稳定持续的市场贸易,而不是政策的施舍。学者认为如果贸易战的冲突时间更长,可能会对农业部门甚至整个的经济有持久的伤害。
美国农户种植结构调整。种什么?减少大豆的种植。还有就是扩大出口,向欧盟和日本出口。我们要分析它的进口的潜力有多少?我认为它基本上是没有替代的国家,唯一的出路有两个。一个是中美的经济贸易恢复,第二是调整结构。
对国内的产业影响可控,并且可通过贸易转移效应拓展全球供应链。对美国大豆等农产品出口将逐步形成影响。这是我对未来趋势的判断。我认为如果中美贸易冲突常态化,恶化下去的话,对全球供应链会产生巨大的影响,我觉得对全球供应链的结构变化和体系重构带来机会。
70年代初期的时候,由于全球粮食市场受灾难性气侯的影响,价格暴涨,日本曾经出现了豆腐的骚动。而在这个同时,由于当时美国对苏联的粮食禁运,把周围自国家也包含进去了,包括日本。当时日本95%的进口大豆来自美国。日本那个时候发现,尽管日本是美国的盟国,日本的经济体制、安保体系都是美国设立的,但是还是要有自己的粮食安全体系。所以日本做了两件事,一个是海外农业结构的调整,过去他在美国投资的多,提升海外粮源掌控力。从70年代开始,日本通过对拉美等地区进行农业援助,发展同当地政府、农业组织、民众的友好合作关系,为日本企业、农业组织进军海外农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第二个是企业走出去,在农业基础比较发达的地区进行农业投资,尽可能多的掌握农业资源。
日本形成了一个多元化的结构,不仅仅是美国,美国很重要,大家都愿意和美国做生意,质量很好,很诚实,谁都不愿意打贸易战。现在问题是,现在出现了很大的变化,靠不住了。日本的经验应该更我们深刻的启示。
我不展开了,这是日本全农的海外农业投资布局,包括北美、南美、亚洲、非洲等地区,还有日本的三井物产的全球农业布局。
在这次贸易中,我们企业要深刻考虑这个问题,不能老是想着挣快钱,挣容易的钱,应该考虑推动全球供应链结构的重构,特别是美国给出了结构性调整的信号的话,我们觉得南美、黑海市场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世界大豆进口,亚洲是最主要的消费市场,供应是南美、北美和洱海。从出口的视角看,进口视角主要是亚洲的国家。有两个数据可以证明,短期的效益会导致全球种植结构和供应链结构的变化,比如说巴西,在90年代初的时候,巴西的大豆出口不多,短短的20几年,现在的出口达到了2000多万吨,有一定的弹性。由于中国的进口的增长,拉动了美国和巴西的大豆生产和贸易, 所以只要市场很稳定,给出一个信号的话,我相信市场会做出反应。
我们做了一个模拟,除了南美和北美,黑海地方有比较大的潜力,成为我们下一步的重建供应链的一个很重要的基地。
我觉得应该利用这个机会,考虑到我们全球供应链的结构的调整和产业链基础的重构。这是我个人的建议或者是我研究的初步的成果,不一定正确,这是我向大家汇报的,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