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原通过“5+”扶贫模式让贫困户拿到分红 受访者供图 |
河南商报记者 王席乐 实习生 刘翥
河南牧原实业集团是河南省扶贫协会的副会长单位。这是一家以生猪养殖为核心业务的“三农企业”。
近年来,牧原集团用扶贫与扶智、供血与造血有机结合的方法,把贫困户直接嵌入养殖业产业链,让贫困户用自己的劳动实现脱贫。该公司总裁秦英林也因此获得了全国脱贫攻坚奖奉献奖。
让贫困户变股东的“5+”扶贫
曹国栓现在是内乡的“名人”,他只用两年时间就摘掉了贫困户的帽子。说起自己的脱贫故事,他最感谢的就是牧原集团。
曹国栓曾是内乡县马山口镇杜洛庄村典型的贫困户。父亲因病去世,母亲得肺病多年,生活不能自理,需要他在家照料,家里的重担全落在曹国栓一个人身上。2016年他的生活迎来了转机,牧原集团的“5+”扶贫模式在他们村正式落地。
“5+”扶贫模式是由政府组织贫困户入股成立合作社,政府和牧原担保增信,贫困户向国家开发银行或农信社等金融机构申请扶贫贷款,交由合作社建设猪舍,企业租赁猪舍养猪,并负责最终还本付息,贫困户还能获得稳定资产分红。
曹国栓参与之后,每季度都会获得一次分红,每年分红四次共计3200元,加上政府的光伏扶贫的3000元,合计6200元。他用这些钱以每只300元左右的价格买了十几只羊羔,成了养羊专业户。
让有劳动能力者
嵌入企业产业链
内乡县余关镇黄楝村曾是一个远近闻名的贫困村,2009年牧原集团在这里投资建设了年产30万头商品猪的养殖场,直接提供300多个就业岗位。
牧原还在这里扶持建成薄壳核桃基地近万亩,经济生态化,从而获得稳定长远的效益。现在,黄楝村已从昔日的贫困村变成了“中国最美丽乡村”和“河南水美乡村”。
“这就是我们把扶贫工作融入到我们主业的一个典型案例。这跟我们公司的特点也是分不开的。”秦英林说。
牧原集团优先选择在国家级、省级贫困县投资,在当地建养殖场,面向贫困村、贫困户进行用工招聘。通过培训,帮助他们掌握生产技能,带动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嵌入到企业的产业链中就业增收。
对有正常劳动能力的贫困户直接培训安排就业,转化为养猪产业工人,月工资4000元左右。对劳动能力弱的贫困户,优先安排在企业的门卫、绿化等公益性岗位就业,月工资2000元左右。截至目前,企业已带动贫困县用工20000余人。
打断贫困的代际传递
扶贫先扶智,牧原集团从创业之初就把扶持贫困地区教育事业建设当作自己的义务,把“牧原聚爱助学计划”和“牧原聚爱助教计划”作为助推教育扶贫的两大抓手。
通过资助贫困大学生,带动当地企业和爱心人士参与到助学的队伍中,形成良好的助学环境和助学土壤。通过奖励小学教师,以奖代补,持续提高农村教师教学积极性,降低农村优秀教师流失率。
在牧原教育基金的激励下,内乡县河西小学年招收学生数量从资助前的200余名增加到现今的800余名,教学质量稳居全县前列。
目前已累计资助贫困大学生13230名、中小学生76370名,奖励470所学校优秀农村教师3000余名。“如果为每一户农民培养出一名合格的大学生,就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民贫困的代际传递问题。”秦英林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