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国庆在大家心中的重要程度仅次于春节,可以说是全年第二重要的节日了,这两个节日因为每每离得很近,所以假期也往往合在一起,而中秋又是团圆的节日,所以回家团圆自然也就少不了吃团圆饭。
这样的好日子对于消费市场来说,当然看好的就是消费,尤其是沉迷了大半年的猪价,终于进入到了传统的旺季。
“双节”猪价也涨不动!接下来的猪市还有更大的风险?
但对于猪市来说,这个“双节”可以说是希望满满,但失望多多。
在刚进入10月的时候,猪价还努了努力,有点小涨,但也可以看出,确实是吃奶的劲儿都使出来了,但却始终没能再重回“8元”的大关。
可见,连“双节”也救不了猪市,猪价是真的涨不动。
不过,市场对于这个情况倒也是有预期的。
因为从今年整体猪价的表现来看,都是不尽人意的,或者说是比较差的。无论是清明、五一,还是端午,都无一例外表现平平,生猪市场的疲态也越来越明显,所以大家对于“双节”的表现心里也就犯嘀咕。
那么,问题来了,猪价涨不动,根源到底在哪儿呢?
猪价旺季难旺,原因肯定是多方面的,但究其根本原因,则是供需的不匹配。
请注意,这里说的“不匹配”不单纯是供需错配的意思,主要是指供需两端的习惯及思维发生了重大变化。
首先,猪肉作为我国第一大肉类消费,一直在肉类消费中占有半壁江山的地位,并且这种形势已经持续多年。所以每每在节日等消费旺季,猪肉的消费会随之走高,进而拉动猪价上涨。
这也一直是猪价波动的主要逻辑。
在经历了这轮猪周期的低谷后,按照以往的规律,猪价也该迎来回暖了,而供应端也是如此期待的。
但是问题就是,市场端也就是需求端发生了重要改变。
第一个改变是猪肉消费的能力在下降。
这个能力说白了主要与收入挂钩,表面来看,3年的疫情使经济受到影响,进而家庭收入普遍下滑,限制了购买力。
但是收入下滑只是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高昂的房价等已经在不断拖累着消费力,比如房价像一个大型吸力器一样,不停地把各领域的消费力吸到自己的领域,使其他领域的消费能力都在下滑。
只不过在收入尚能维持的时候,这个弊端还没有显现出来,但是收入一发生变化,这个效应就立马显现出来了。
也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消费回暖远不及预期,因为消费不动了。
第二个改变更可怕,猪肉消费的意愿正在下滑。
如果说前一个改变是与客观的经济条件有关,而这个改变就是消费者的主观意愿发生了变化。
我国猪肉消费习惯经历过一次转变,就是从原先的肥猪到瘦肉型生猪的转变,而这也持续了很多年了。
但是相信很多朋友都有抱怨,现在的猪肉越来越不好吃了,越来越没有小时候的“肉味儿”了,再加上现在物品种类丰富,牛羊水产等快速发展,猪肉的受欢迎程度正在下降。
所以,消费端对猪肉的需求改变并不止是收入下滑引发的阶段性改变,还包括了口味及喜好等长期变化。
而供应端呢,也有两个变化:
一个是惯性思维变得更浓。
养殖端仍然延续着传统猪周期的思,即从产能供应从下降,到过剩,再到产能去化,最后低谷反弹。
但是由于消费端发生了改变,进入到了持续低迷阶段,所以这个低谷反弹就接不住了。
这就是当前生猪市场的一个现状。
另一个则是养殖端的剧烈洗牌。
供应端产能骤起骤降以后,中小散户大幅减少,养殖集中度越来越向大企业靠拢,供应端的动向更倾向于集中一致。这意味着,一旦供应端有什么动作,往往趋同性很高,这也就给消费端造成了更大的压力。
那么,接下来的猪市确实需要“当心”了:
一是当心节后杀跌。
别看节前猪价没啥反应,但却并不影响节后的风险,这并不矛盾。
一方面是由于“双节”失灵,养殖户看涨情绪落空,不排除部分养殖户与育肥户有集中出栏的操作,而节后需求更加走弱,两相叠加,容易形成砸盘。
二是旧的猪周期已失效,新的周期还未建立。
由于供应双变,旧有的猪周期正逐渐失效,但是新的周期又未建立,这就使得猪市的走向变得扑朔迷离。
所以这个时候,只能小心翼翼,随行就市,切记不要再用老观念去看待猪市了。
声明:河南畜牧兽医信息网刊登的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如果转载文章涉嫌侵犯您的著作权,或者转载出处出现错误,请及时联系文章编辑进行修正(电话:0371-65778961 )。河南畜牧兽医信息网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及作者。感谢您的支持和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