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顶部
当前位置: 首页 » 市场分析 » 行情分析 » 正文

中国猪业大变局:这不是一场大猪场与小散户的战争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   发布日期:2017-03-14 💛2721
还是要先从猪价谈起。
 

  最近一些人咨询我2017年的猪价走势,其实我认为个体难以抗衡大局,一直更提倡:先把猪养好了,再谈猪价。但拗不过他们,简单做了一个预判一:季度猪价无忧,二季度供需矛盾缓解,下半年猪价波动加剧。
 

  为什么这么说?
 

  根据农业部发布的数据,2016年12月,我国生猪存栏比11月下降2%至3.81亿头,能繁母猪存栏数下降0.5%至3669.56万头,其中能繁母猪存栏量已经连续40个月无显著增长。这里边透露的一个核心信息就是,在猪价高位的刺激下,中国养猪业的产能恢复却远低于市场预期。
 

  导致这个结局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环保政策的抑制,并且在2017年只会加强、不会松懈。处在限养区、禁养区的猪场,大量被拆迁,还在坚持的猪场也十分忌惮,不敢扩张;地方政府对养猪业的发展缺乏热情,足以把想进入养猪业的大多数人挡在了大门之外。整个2016年,大型猪场投建的新闻贯穿全年,其实是少部分大企业的狂欢,背后有太多养猪人的无奈。
 

  据农业部最新发布,2017年1月份,能繁母猪存栏环比下降0.4%,同比下降1.5%。
 

  据农业部最新发布,2017年1月份,生猪存栏环比下降2.9%,同比下降2.8%。
 

  另一个方面,农业部只监测了能繁母猪的数据,并没有统计后备母猪。2015-2016年投建了那么多大型猪场,2017年后备母猪转能繁母猪,将陆续释放出产能。试想一下,一个年出栏10万头的猪场,可以挤占多少中小散养户退出市场所腾出的空间,就大致可以明白判断之逻辑。
 

  从猪价走势来看,2017年中国生猪出栏量若能保持在6.6-6.8亿头,将既有合理的养殖效益,又不至于打压猪肉消费。一旦突破7亿头,猪价运行将承受巨大压力,养猪出现亏损再度出现。何况国家依然主导“适度进口猪肉”的政策导向,2017年猪肉进口量增至接近200万吨,并非没有可能,这也是一个利空猪价的重要因素。
 

  从中国养猪业的发展来看,能繁母猪数量减少,并不意味着生猪出栏会随之减少。根据中国统计局发布的数字,全国平均MSY头数为16-17头,与欧美国家仍有很大差距。换句话说,生产效率太低,确有进步的空间。假设中国生猪出栏量不变,MSY越高,能繁母猪数量就越少,从数学的角度可以这么理解。
 

  备注:十三五期间,中国生猪产量增长目标弱化,生态优先,效率优先
 

  有些人就提出来,若按照美国的养猪水平,中国只需要2500-3000万头母猪;若按照丹麦,这个数据还能降到2000-2500万。看似有理有据,实则对中国养猪业的一种错误解读。
 

  根据《全国生猪生产发展规划2016-2020》,中国年出栏500头肉猪以上规模养殖比重由2010年的38%,上升至2014年的42%,2020年预计达到52%。即是说,2020年,年出栏500头肉猪以下的中小散户依然是养殖主体之一。
 

  这么庞大的一个群体,想要达到美国、丹麦大型猪场的养殖水平,只不过是仅存理论可能。即便是中国的大型规模养猪场,要赶超欧美,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以我的判断,未来5年,中国能繁母猪的数量保持在3500万-4000万头之间,MSY的瓶颈会在18-20头之间,这是由中国的养殖结构与养殖水平共同决定的。
 

  说到养殖结构,普遍的一个认知是:散养户加速退出,规模化水平提高。从绝对数量的这一维度来看,这当然没错。但如果辩证地看,导致猪场退出主要有两个核心原因:一是政策影响,就算你养得好,也不让你养,单个猪场很难去抗衡政府力量;二是缺乏竞争力,养得不好,成本太高,猪价低迷时扛不住
 

  我想说的是,从产业的宏观层面来看,中小散户所占的比重仍会减少;从个体的微观层面来看,中小散户也能做大,大型猪场也有可能被淘汰,取决于养殖水平、养殖效率、出栏成本等关键指标,即猪场的核心竞争力。
 

  这一场关于资本、技术、人才、管理、模式的比拼,本质上不全是大型规模猪场与中小散户之间的“战争”,而是养得好与养得差之间的“战争”。
 

  目前,温氏、正大、宝迪、牧原等前十大生猪养殖企业年生猪出栏量大约3600万头。预计到2020年,一条龙养猪企业的总出栏量在7500万头左右。如果产能完全释放,可以新增出栏1亿多头。中小散养户若是养得好,抛开政策拆迁这个因素,完全可以在4亿多头的市场空间里,抢得一席之地,似乎也没有必要妄自菲薄。
 

  我还想特别谈谈政策因素。近年来,更加严格的环保政策,对养猪业施加的影响越来越大,大大加快了养殖结构的调整。农业部2015年发布了《关于促进南方水网地区养殖布局调整优化的指导意见》,总共涉及上海、浙江、江苏、广东等10个省份,包括133个县市,这一政策的发布一年多来,因为区域调整优化以及直接减量的影响,已经累计减少生猪存栏1600万头。
 

  2016年,全国超过20个省份都划定了生猪禁养区,并启动了猪场拆迁行动,直接减少了生猪存栏3600万头,尤其是浙江、福建等禁养大省,因禁养减少的生猪数量占到整个饲养量50%。值得注意的是,国务院印发《“十三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要求2017年底前,各地区依法关闭或搬迁禁养区内的畜禽养殖场(小区)和养殖专业户。对于很多禁养区的猪场而言,这可视作政府的最后一次通牒。
 

  南方地区产能调整效应已现,养猪业结构布局发生重大变化。我国未来养猪业的发展空间在西北和东北。今年发布的《养猪业十三五规划》中已经明确指出,将辽宁、吉林、黑龙江和内蒙古列为潜力增长区,将陕西、甘肃、新疆等7省列为适度发展区。大型企业未雨绸缪,正在大力布局潜力和重点发展区,总投资700多亿元,新增产能达5000多万头,将对生猪市场产生多大的影响,暂未可知。
 

  按照市场规律,中国养猪业其实更应该向原料主产区和猪肉消费区转移,由于政策干预,作为猪肉消费主力的南方多省,很多地方要少养甚至不养,究竟是福是祸,只能留待时间检验了。

编辑:姚红

声明:河南畜牧兽医信息网刊登的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如果转载文章涉嫌侵犯您的著作权,或者转载出处出现错误,请及时联系文章编辑进行修正(电话:0371-65778961 )。河南畜牧兽医信息网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及作者。感谢您的支持和理解!



[ 市场分析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