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念军进入养殖行业,纯属误打误撞。而他两年多时间所取得的成就,连省里的专家都跷起了大拇指。
今年42岁的杨念军是河津市小梁乡西梁村人,自幼丧父,初中毕业后便辍学外出打工,成了家里的“顶梁柱”。多年来,他修过摩托,在铁路工地开过铲车,在兰州养过大车。1999年,一位亲戚承包了某煤矿办公楼和宿舍楼建设工程,为了照顾他,决定由他带人承建。当时的杨念军只有25岁,手下一没工人,二没设备,好在当地搞建筑的人多,插起招兵旗,自有吃粮人。很快,大工、小工、技术员一应俱全。这项工程让他掘取了自己人生的第一桶金,同时也积累了丰富的建筑经验。2001年,他又独立承建了东都商城的大库房。杨念军常常不按常理出牌,就在他生意如日中天时,一位朋友要他做自己的专职司机,他考虑再三欣然同意,而且一干就是十年。凭着朋友的关系,这十年为他积累了大量的人脉资源,也为他提供了更多的生意机会。2013年,他重新下海,投资100万元与朋友一起在市区开了家石材加工厂。
2015年3月,杨念军去永济参加一场婚宴,席间遇到了山西长荣农业科技开发公司的总经理,两人酒喝得热闹,话也谈得投机。山西长荣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集种植、养殖、育种为一体的农牧结合的循环农业公司,主要推广加系原种猪,采用“公司+家庭农场”的新模式,在当地已有了一定的规模。虽然养殖与杨念军的业务八杆子打不着,但出于好奇,他还是认真地听了听朋友的推介。没有想到,回来第三天,长荣公司的技术员就找上门来,又是设计方案,又是市场分析,又是技术指导。杨念军收下资料,并没有马上答应。过了两个多月,他带着堂哥专门去长荣公司进行实地考察。
长荣的养殖模式让杨念军眼前一亮。标准的密封种猪场舍,全自动的环控、温控、饲喂、饮水、定育栏、保育栏设施,农牧一体的循环生态发展,这与当地小猪场的情况俨然不同。他立即拍板,创办卓越种养专业合作社,发展养殖业。没有地,他将村北自家的老坟地腾了出来,投资百余万元,将那一大片荒沟推成梯田。没有技术,他请来长荣公司的专家进行整体规划。2015年6月,猪场顺利开工建设。新建成的种猪场占地十余亩,除了一亩多用于猪舍外,其余的全部按高标准要求进行绿化。一年多时间,他在猪场栽植了葡萄、水果,蔬菜,道路两边是冬青、雪松、月季、百日红等。猪舍建好了,杨念军一次订购了160头加系母猪,每头重100多公斤。他还提前派两名员工到长荣公司学习培训,并聘请了一名驻场技术员现场指导。看着圈里那一头头壮如小牛的大母猪,杨念军的心里也乐滋滋的。他每天跟着技术员观察、饲养、防疫,在猪舍一站就是几个小时。第一批小猪生产出来,成活率达到了99%,杨念军心里甭提有多高兴。每天,他像照看孩子一样精心照料着这些小猪,但没料到,小猪断奶十天后出了问题。那两天,驻场技术员有事回家,杨念军像往常一样照常饲喂。他发现圈里有百余头小猪光吃不变,毛发竖起,并出现了拉稀症状。他立即向技术员求援。技术员迅速赶来处置,发现这批小猪全部属霉菌素中毒,急需用中药进行排毒。他二话没说,前后买回两万多元的药,但还是有百余头小猪没抢救过来,损失近十万元。最后经过调查,是自家的饲料保管不善出现霉变引起的。那段日子,杨念军寸步不离猪场,整夜整夜睡不着觉,头发一下子白了许多。通过这件事,他得出了一个经验,每次饲喂前,他都要将饲料先闻一遍,有时甚至放在嘴里尝一尝,确认没有异味才可放心地饲喂。
卓越养殖场规模不小,但人员只有四个,起初由于缺乏经验,4个人整天手忙脚乱。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杨念军逐步掌握了养猪规律,决定实行精细化管理。他根据母猪的实际情况,将其分为五组,每组25至30头,基本做到同时发情受孕,同期分娩生产。这样,中间就可拉开空当,保证人员正常轮休。每到母猪生产期,他不管多忙,夜里都要赶到猪舍值班,为母猪接生。他让技术员值前半夜,自己值最难熬的后半夜。对于顺产出来的小猪,他小心翼翼将其送入保育栏。遇到难产的母猪,他还要亲自动手为其助产。每次值班下来,人都快散架了,衣服上充满了血腥味。由于精心管护,他的猪场里,21天的小猪全部达到7公斤以上,窝均生产12.6个,最高的达13个。所有小猪全部订单销往永济、稷山、新绛、万荣、临猗等地,目前已出栏仔猪3000多头。在日常工作中,他还总结出一套“育猪经”,那就是,母猪生产时必须在现场“伺候”,随时将小猪隔离,避免被母猪伤害;七天后的开口料必须是高质量高标准的饲料,不能以次充好;饲喂前必须仔细观察,严防饲料霉变。
5月12日,在运城召开的全省养殖业发展高峰论坛上,省改良站专家听了他的介绍后,连连竖起了大拇指,称赞他为全省养殖户起到了示范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