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肉是我国居民最为主要的动物蛋白来源,在我国的饮食结构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我国百姓一年对猪肉的需求量有多大?我们从供给端来找找答案。2017年,我国生猪存栏4.4亿头,出栏7.02亿头,生猪饲养量约占全球一半,猪肉产量5451.8万吨,占肉类总产量的63%。我们每个人每年平均要消费40公斤的猪肉,远高于全球平均水平。
2020年7月份我国CPI数据发布后,很多媒体同仁在主标题“7月份CPI同比上涨4.5%”之下特别做了一个副标题——“猪肉价格同比上涨85.7%”。仅仅围绕这个副标题,过去一个月中,包括全国政协重点关切问题情况通报会在内,关注“‘佩奇’咋这么金贵?”官方、智库、坊间都在讨论。今天我们来聊聊有关储备肉、有关“千里送活猪”、有关养猪经济账的话题。(Q=问;A=答)。
Q:储备肉又是什么肉?储备期限是多长?储备肉为什么便宜?
A:对此,孙来丰介绍称,国家储备肉是指国家商务部在全国各省市设置的活猪储备和冻肉储备,是应对突发事件、平抑肉价波动的重要手段。每当肉类大规模紧缺和价格上涨的时候,国家就可能会动用储备肉来稳定市场,填补鲜活肉类供应数量的不足,这是一种调控手段。因此储备肉价格会低一些。储备肉以4个月为一储备周期,即4个月完成一次轮换。
Q:千里调活猪,有效补充肉源?
A:活体带菌影响产业链安全,应变运猪为运肉提到非洲猪瘟,一个需要普及的常识是,这是一种急性、出血性、烈性传染病,得上这种病的猪最终吐血而亡,致死率是100%。这种病的传染模式是口对口,气溶胶,说白了,如果猪舍里有一头猪染病,其他猪也很难幸免。同样,如果在生猪长途运输中发生疫情,目的地猪舍中原本没病的猪也会被快速传染。其中,能繁母猪患病死亡,将直接导致猪肉市场供求失衡。
Q:肉价上涨,养殖户赚得盆满钵满?
A:加上非洲猪瘟带来的损失,合并算账
现阶段,造成肉价上涨的主要原因还是非洲猪瘟造成的猪肉市场供给不足。但在马荣才看来,肉价与生猪价有联系,但肉价高不一定是养猪户多赚了。从养殖、屠宰到消费者手中,还有许多中间环节。养殖成本主要包括饲料成本、防疫成本、人工成本、折旧成本等。现阶段养猪户每公斤成本大约在18元左右,每头出栏猪体重110公斤,成本为1980元/头。市场生猪价为36元/公斤,一头生猪养殖利润为1980元。猪肉价格为46元/公斤,出肉率按72%计算,110公斤x0.72x46元/公斤=3643元。
吴德算了一笔账:按照养殖户自养猪模式计算(还有一种是代养),养殖规模为1200头,建猪舍和设备投入总计110万元,人工成本每年3.8万元,每批小猪的日常运营维护需要6万元、清洗费1万元,每年设备与猪舍折旧9.25万元,每头小猪的猪苗成本为1500元、药品费用45元、饲料成本为2000元,出栏存活率为90%,出栏头数为1080头,出栏时每只“佩奇”的重量平均为150公斤,肥猪收购价格目前为每千克36元。拢完细账算大账,这位养殖户通过养这批小猪,能赚583.2万元,减去所有成本,净利润为271.7万元,平均每头小猪盈利2264元。
受供求关系影响,当前生猪出栏价格使得养殖户获益,但如果算上2018年以来非洲猪瘟对我国养猪业带来的打击,以及养殖户为此受到的损失,现在的这种获益,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补偿。
为了让百姓吃得起猪肉,国家发改委数据显示,2019年,全国各地累计发放价格临时补贴138.94亿元,惠及困难群众4.52亿人次;今年1月-6月,各地累计发放价格临时补贴226.1亿元,惠及3.18亿人次,切实保障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
“对于曾经遭受过非洲猪瘟侵袭导致大量猪只死亡的养殖户来讲,目前养殖利润的增加可以对前期损失做适当补偿,从而维持了行业从业人员的存在和积极性;同时,目前为了防止非洲猪瘟侵入,养殖场也在猪场建设、生物安全和人力等方面也投入了更多的成本。”对此,吴德这样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