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做的一切,首先是要满足国家和社会需求,这是第一位的。科学家精神体现在日常科学研究工作中,在我看来,最核心的就是热爱自己的祖国。”——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院长、国家动物健康与食品安全创新联盟理事长沈建忠

01
找到“在大海捞针”的方法
兽药、霉菌毒素、非法添加物都是小分子化合物,一旦超标就会对人体健康造成极大的伤害。然而,其在食品中的残留量极低,部分化合物在每千克或每升食品中残留量可低至1微克。如果说这些残留物是“沧海一粟”,那么针对它们的检测工作就是“在大海捞针”。
与实验室检测环境不同,在农产品生产和流通一线,工作人员不可能随时动用大型精密设备,检测工具成本越低、使用越方便,他们越容易完成大批量检测任务。
2000年初,我国动物源食品中化学危害物残留检测产品几乎全部依靠进口,一个小小的试剂盒就要数千元。我国自主研发生产的快速检测产品寥寥无几,且灵敏度低、稳定性差。受制于成本,大规模开展食品安全检测在当时几乎是不可能的。这不仅制约着残留检测试剂产业的发展,也影响了我国的食品安全。
“中国人也是人,中国人的命也值钱。”看到这一现状的沈建忠,决心带领团队研究“在大海里捞针”的方法。
三聚氰胺的分子量仅有126,难以产生有效的免疫应答,这导致制备特异性抗体非常困难,而抗体是实现快速检测的关键。在研究三聚氰胺分子结构的基础上,沈建忠带领团队合成了数十种三聚氰胺半抗原,再通过不同的生物偶联技术把这些半抗原与牛血清白蛋白、血蓝蛋白、鸡卵清蛋白等载体蛋白进行连接,制备出了近百种免疫原。经过半年多努力、数百次的失败后,他们最终获得了可特异性识别三聚氰胺的高性能单克隆抗体,为三聚氰胺快速检测产品的研发提供了关键材料。
在沈建忠团队以及国内同行的共同努力下,他们用了近10年时间,使国产检测试剂盒价格大幅下降,市场占有率从不到20%提升到80%。
沈建忠的学生刘明刚说到:“沈老师一直要求我们做最前沿的研究,努力做到世界顶尖水平;同时也要求我们要立足解决社会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去服务社会。”
“我所做的一切,首先是要满足国家和社会需求,这是第一位的。科学家精神体现在日常科学研究工作中,在我看来,最核心的就是热爱自己的祖国。”沈建忠对科技日报记者说。

02
黄金满屋不如桃李满园

03
探索科学使用抗生素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