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顶部
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物故事 » 默认分类 » 正文

秦英林“三问”“三思”!丨薛华:做产业链是个陷阱,十个企业可能只有一个能成功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2024-07-24  来源:🔗新牧网、政经视点  💛1129
核心提示:近日2024畜牧业高质量发展大会上,秦英林、薛华、黎少松、谢毅、陶一山、王德根等顶级大咖共论畜牧业新质生产力及未来行业要怎么

近日2024畜牧业高质量发展大会上,秦英林、薛华、黎少松、谢毅、陶一山、王德根等顶级大咖共论畜牧业新质生产力及未来行业要怎么走?

薛华:要用管理创新去面对市场的剧烈变化;产业链是个陷阱,十个企业可能只有一个能成功

秦英林:秦英林“三问”“三思”耐人寻味,共享创新比内部创新来的更有力

黎少松:不再只看量的增长,还要追求质的提升

陶一山:农牧企业未来也要为顾客创造价值……

薛华:要用管理创新去面对市场的剧烈变化

新质生产力,我觉得是个很时髦的名词,我自己也一直没有认真想过,我觉得做企业这么多年我们自身的感受,我们需要的就是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我觉得在这个行业来讲的话,就是说过去30年行业非常好,行业在增长,所以我们每个人每个企业都能够非常轻松的获得增长。但是到今天我们看到说整个格局发生很大变化之后,从以前的增量市场进入存量市场,甚至未来是一个降量的市场的时候,我们面对的环境面对的增长模式都发生很大的调整。

这里我感觉说实际上是更加强化了,说在这个阶段我们需要看到的未来增长的逻辑和动力是什么?我觉得就是创新。要创新的话可以对每一个业务,不管是饲料业务还是养殖业务,还是上游的种苗业务,都是回到创新这个维度。一个是技术创新,一个是管理创新,背后都是对团队的能力建设的一个创新。所以我觉得到今天面对这个行业,面对未来大的不太好的一个环境的时候,每个企业去回到说我们靠什么去发展,过去发展的路径可能不见得能够支撑未来10年,但是未来10年每一个企业能够发展的一定是在创新上有突破的。

从我的角度理解,农牧业确实是个非常好的行业,放在未来10年来看,没有哪个行业比农牧业更有空间,更刚性消费,更有创新的空间。所以我一直认为说农牧业是真正的一个高科技的行业。我们从育种一直到食品,每个环节到目前为止都存在着巨大的技术创新的空间,这是我觉得对全球农业来讲,不管是欧美企业还是中国企业,今天我们都是站在一个起跑线上,这个行业创新的投入,研发的投入是不够的。

我觉得这个是我们每个企业的技术创新上要有目标要有信心,这个应当是我们本身下一个10年发展的逻辑,对基层最基本支撑的一个东西,这就是管理创新,随着现在养殖端的消费端的快速的变化,客户的变化非常快,我们内部本身的整个管理的效率,管理的能力,组织的形式,都需要在每一年去做出大的调整,这就是我们讲在管理上也不能依赖于过去成功的一个路径,真的是要面对客户,面对市场的快速的剧烈的变化来调整内部的这个东西,内部的管理创新来支撑我们对技术对产品的一个进步。

秦英林:共享创新比内部创新来的更有力

如果要说牧原的新质生产力的话直接一条就是智能化,数字化。从数字化到信息化到智能化。因为我有两个担心,或者是两个恐惧,第一个恐惧的,是我们认为不可能的事,他成了,这是我们最大的挑战。比如现在像人形机器人,中国外国都在做机器人,下一步有可能代替我们养猪的劳动力。

第二个担心的什么?担心是好多东西不知道,未知的事情发生了。这两个担心。还有大家都说我们新质生产力的核心是创新,但是我觉得比创新更勐的是共享。其实我们现在只需要把社会上已有的成果学会用就行了,应用比我们内部创新来得更有力更快。

谢毅:中国农牧企业可以从内卷走向海外去卷

新质生产力,我觉得是个新名词,真的没有深入研究过,但是我个人认为新质生产力应该在不同的历史时代,应该它也存在。不同时代它的意义不一样,它的内涵不一样。

我就说一下我们正大的实践特别是在中国的实践,是不是算新质生产力,大家来评判。那么正大是个百年企业,在中国有40多年,我们的经营理念最主要有两条,一条叫三利原则,干什么事一定要利国利民利企业。

第二条叫我们做事一定要诚信,然后产品一定要有品质,诚信品质,这是我们的经营理念,我们的经营模式其实就是一个全产业链模式,从农场到餐桌,这是我们的一个基本情况,我们的产业其实就是根据全产业链,从种子、种植、饲料、养殖、屠宰加工、深加工、食品、餐饮、零售、物流这么一个全产业链。

我们的发展模式也是从最早的饲料进来,然后公司加农户,肉鸡、肉猪一条龙,四位一体,现代农业产业园、现在又在做乡村振兴合伙人计划,也是根据不同的历史时代与时俱进一些的模式。那么未来我们的想法就是说还是想构建一个农牧食品行业的这样的一个生态圈,跟所有的同行们,那么就是要共商、共建、共享,构建命运共同体共命运共同体。

所以我想这一块,比如说我们正大过去是走进来的一些模式,那么现在中国已经很厉害了,那么是不是应该走出去,那么走出去其实正大在海外有这样的优势,我想今天我们内卷的很厉害,那么能不能到海外去卷,刚才也都说了中国其实很多狂魔,基建狂魔这个狂魔那个狂魔,其实我们肯定养猪狂魔,养鸡狂魔,各类的狂魔,咱们去占领东南亚乃至全世界的市场,我就是这样的一个想法,是不是新质生产力我不知道,请大家评价。

黎少松:不再只看量的增长,还要追求质的提升

我觉得养殖行业还是一个永恒的产业,肯定有未来的。但是未来的发展,我觉得我们应该不要以量的增长,而是以质的提升来去做企业,可能会更长久一点。那么我觉得应该这个质指的就是高质量的发展,我觉得高质量的发展应该符合以下几个特征,简单来说就是怎么样做到自己低成本,然后这个产品还要高质量,同时还能赚到钱。这样的企业我觉得就算有周期,也能挺过周期,长久的活下去的。

陶一山:农牧企业未来也要为顾客创造价值

实际上这个未来发展,我认为有一个基本的趋势,就是企业存在的理由就是为顾客创造价值,其实我认为对顾客最大的价值就是他对当前的东西不满意,你有没有更好的东西,就像乔布斯当年他也不是说光自己想,也是从顾客的角度,他做到了只有一个按键开关,不再需要别的按键的全新的触摸屏的手机。

所以我觉得今后的我们的所有东西都要朝着对现有的这种猪肉、鸡肉、牛肉、羊肉还有奶的味道、口感、颜色更好的追求往这个方向努力,这才是未来的王道。这是我讲的第一个方向,向外。

向内就一定要利用先进生产力的这种数字化的技术来才能提提效,用信息化数字化向智能化的转型这个方面才真正的达到你的好东西价不贵。

薛华:做产业链是个陷阱,十个企业可能只有一个能成功

未来10年如果是看行业看产业链,我觉得是会更强,成本更低,效率更高,产品更好。但站在企业来看下一个10年可能是非常糟糕的,10年对我们每个企业来说都一样,因为现在的现状是消费疲软,我估计短期不会有大的改善。我们的各个环节产能严重过剩,产能出清的过程是极为痛苦的过程。

我会觉得说未来10年的行业会是向上的,企业可能每个企业的命运会不一样,这个时候大家还是需要看的是我们企业下一个10年会怎么样,我觉得一定是要看清自己在这个时候该做什么。

这两年我们会看到说行业一体化产业链很热,但我觉得这个要特别小心,不是所有企业都能够做产业链,而且产业链我一直认为是个陷阱,10个企业做有1个能成功,所以这个过程今天我们可能已经做了一部分,我觉得在这样的一个业务安排里面,首先我们最核心的业务一定要做精,在这个时候要聚焦。非核心的业务,要培育。我们的资源,我们的人才,我们的资本,一定是在这个阶段是需要面对未来一个不太确定的困难的一个格局去做战略上的一个布局,这是第一点。

第二点我会觉得说未来的变化是非常大的,就今天的养猪业,今天的养禽业,今天的饲料的行业5年后都不会是这样,都会有更大的变化,会怎么变,我觉得现在可能谁也不一定说得清楚,最终还是效率决定哪个群体他效率最高就会崛起,但是不是特别大的企业,是不是特别小的企业都不一定是吧?

这个角度我们还是要看今天的产业链里面,从种苗到饲料到育种到养殖群体的结构,再看管理的能力和管理的一些特性,所以对水产对猪对禽,因为养殖端的结构变化一定决定了各个环节的竞争格局的变化,就这个角度和今天一切不确定的时候,我们的发展要小心,投资要小心,这是我自己的一点建议

王德根:新质生产力的落地或可让中国未来只需要2000万头母猪

对未来10年,我预期可以看到这样一个结果,比如5年过后中国的母猪调控到2900万头,再等5年过后是调控到2000万头,为什么?因为我们如果一头母猪能产三吨肉,现在5900多万吨猪肉大概就只需要2000万头母猪。我们的新质生产力在我们的政府部门、协会、专家、企业家和我们大家同仁的努力下可能达到这个结果。所以说现在的过剩我认为是低水平的过剩,比如说去年行业都在亏,如果我们的效率每个企业的能产到三吨肉,就是我们2000万头母猪能干得下来这个事儿的时候,我估计很多企业不会亏,按照去年价格水平。所以我认为现在还是新质生产力还没落地的一个情况,当然具体怎么落地,就是陈院士刚才说的7条,你把人才团队遗传育种技术,把动物营养把健康管理等等,大家一条条去做到,再加上秦总说的数字化智能化。我解释一下数字化智能化它只是个工具,基本功要硬,你不然的话,为什么欧美它以前那些农民水平那么高,它不可能投得起这么多钱的,但他基础的要好,就像你车子你再好的智能化,但是你轮胎不行,高速公路爆胎了是吧?或者你安全气囊不行,或者甚至你其他系统不行,风一吹风一大就把你吹飘了,你再智能给他安再好的智能也没用是吧?所以说我要把陈院士的七点做好,再加上数字化智能化,我们才能真正有机会在十年后能做到。同时我们高质量品质的发展需要有检测指标,使得我们种养循环真正能落地,能做到我们的每亩地的化肥消耗量,还有农药的消耗量,农残的那些指标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秦英林“三问”“三思”耐人寻味

另外,会上,来自生猪产业界的牧原食品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秦英林在演讲中发出了“行业三问”与“企业三思”,在理性思辨中,提出了中国生猪养殖行业的发展趋势与企业面对行业内卷如何突围才能生存下去的新见解。

尤其是针对养猪人,作为在万亿级生猪产业市场中博取生存的一叶小舟,面对市场进化与周期波动的不确定性,秦英林再一次为养猪人发出了预警。

四年前,非瘟带来生猪强周期之时,他就劝戒养猪人“莫把红利当能力,须把红利变实力”,做到“经营有结余,退出能善后”。这一次他又提出怎么的劝戒呢?

企业在行业竞争市场中生存,行业发展趋势直接关系着企业命运,养猪人不例外。

秦英林以设问的方式提出了生猪养殖“行业三问“:行业为谁而生,为谁而活?他的答案是为市场而生,为业界而活。答案浅白,可是养猪人能不能持续成长为市场中的一员并不易。

当前生猪养殖行业最新变化是什么?他通过GTP给出了行业发展的新趋势,其中,多项前沿技术趋势已经变成现实,比如食品技术,新型食品蛋白质与合作生物技术进入商用,这给全体养猪人提出了全新的挑战。

面对行业未来走向何方?秦英林给养猪企业作了画像:时代思维、国际视野、国际标准与国际化管理,其中他重点谈到数智化革命是养猪企业必须完成的时代发展命题。其实,牧原正对标这一画像前行的。

显见,以创新技术为底层逻辑支撑下的数智化养猪时代来了,作为养猪人,需要站在商业哲学的维度思考:企业为谁而生,为谁而活?企业依靠什么力量寻求发展?未来10年,养猪人如何活下去?

秦英林的“企业三思”,站在新一轮猪周期的起点提出是大有深义的。

他回答的第一问是,企业为客户而生,为员工而活。看似直白的答案正蕴含着企业生存的社会责任,这告诉养猪人企业发展的价值观纯正,就不会为了挣钱而投机。

秦英林认为企业发展的力量来自三个方面:一是相信政府而不依赖政府;二是尊重市场而不赖市场,毕竟市场不相信眼泪,更不能赌市场,“市场是有限的,承载不了更多的欲望“;三是自立自强才是养猪人生存发展的本钱。他告诉养猪人求发展要有内向思维,追求价值创造,才是生存之根基。

而面对未来10年,养猪人要活下去,秦英林再一次给养猪人提出了新的劝戒。

他认为,生猪市场是每一位养猪人参与而形成的,可是市场并不眷顾行业中饲养能力的弱者,在行业内卷中生存,只有增强生存本领,才有机会留在市场中。市场的残酷告诫养猪人养殖不可盲目。

面对猪周期,养猪人不能只看到机会,更要看到凶险的一面,它还是一把杀猪刀,杀猪败业更诛心,当看到了周期行情的机会,别忘记周期中还“夹带着催命符一一猪周期专欺凌弱者”。

因此,在生猪养殖行业进入到了创新技术求生存的阶段,养猪人不要听信别人的劝说搞盲目扩产,也不要听信别人的劝诱养猪会有挣大钱的机会,要放弃幻想,理性判断,“不要听信劝说与安抚”。

最后,秦英林用西方哲人苏格拉底的一句名言警醒养猪人:“通往地狱的道路,是由善意铺就的。”

可是,总会有养猪人怀着侥幸的心理与猪周期博弈,在上一轮猪周期中就至少有三家上市公司或被重组,或正在被重组之中。今天,秦英林的忠告仍然响亮:“莫把红利当能力,须把红利变实力”,养猪人做到“经营有结余,退出能善后”。

可以预见,在新一轮猪周期中,难免仍然会有养猪人听不进理性的预警。毕竟,在利益诱惑面前,理性判断往往会丧失说服力。

 编辑:刘金娥

声明:河南畜牧兽医信息网刊登的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如果转载文章涉嫌侵犯您的著作权,或者转载出处出现错误,请及时联系文章编辑进行修正(电话:0371-65778961 )。河南畜牧兽医信息网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及作者。感谢您的支持和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