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顶部
当前位置: 首页 » 重要通告 » 时政通告 » 正文

我国首块“培养肉”问世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2019-12-04  💛1510
核心提示:我国首块“培养肉”问世

“植物肉”热度尚未消退,“细胞培养肉”已陆续问世。日前,中国第一块“细胞培养肉”在南京农业大学诞生,而全球已有约30家公司投入到该领域的研发,美国“细胞培养虾肉”预计将在两年内上市。

业内预测,当“细胞培养肉”成本降至10美元/公斤时,即达到产品入市门槛,目前仍有待技术突破。不过,基于对未来市场前景的看好,全球已有4家“细胞培养肉”公司加入中国植物性食品产业联盟,为进入中国市场做准备。

我国首块“培养肉”问世

11月18日,南京农业大学宣布研发出我国第一块“肌肉干细胞培养肉”。该校食品科技学院教授周光宏带队使用第六代猪肌肉干细胞用营养液培养20天,最终得到重达5克的“培养肉”。

而在今年9月,中国香港Avant Meats公司也研发出“培养鱼肚肉”。该公司联合创始人陈解颐告诉新京报记者,其“培养鱼肚肉”是用黄花鱼鱼肚细胞培养而成,50克“培养肉”约需3周培养时间。“我们和南京农业大学用的技术手段应该是一样的,国际上的培养手段也大同小异。”

公开信息显示,世界上第一块“细胞培养肉”诞生于2013年,由荷兰马斯特里赫特大学生理学家波斯特博士耗时两年、花费28万美元完成。据不完全统计,目前中国、美国、以色列、荷兰、新加坡、日本等国家和地区都在研发“细胞培养肉”,主要集中在牛肉、猪肉和海鲜领域。

中国植物性食品产业联盟秘书长薛岩表示,目前全球大概有30家公司在研发“细胞培养肉”,中国在该领域获得研发成果相对较晚。预计两年左右,美国的“细胞培养虾肉”产品就能实现量产并进入市场。而海鲜细胞培养肉之所以能最先进入市场,是因为相对于牛肉、猪肉来说更容易拿到监管批文。

降低成本成研发难关

业界普遍认为“细胞培养肉”所造成的碳排放量远低于畜牧业,在环保方面具有巨大优势。另据英国巴克莱银行预测,未来10年,包括“细胞培养肉”在内的人造肉或占到肉类市场10%的份额,全球人造肉市场规模将升至1400亿美元。

不过与“植物肉”相同,“细胞培养肉”也面临高成本问题。陈解颐表示,无论牛肉、猪肉还是海鲜,1公斤“肉”的培养成本约为2000美元,但成本降速非常快,每年的成本都仅是前一年的1/10。他预计,“培养鱼肚肉”的成本将在明年年底降至每公斤几百美元。倘若达到50美元/公斤时,就可以实现产品入市。

据薛岩介绍,目前国际上有一个共识的成本标准,即牛肉“培养肉”的成本降至10美元/公斤时,即达到产品入市门槛。

而在影响“培养肉”成本的关键因素中,技术壁垒仍是最大障碍。陈解颐说,培养细胞所用的营养液、蛋白质等原材料都是医疗级增长因子,目前成本非常高。“增长因子中含大量小牛血清,只有找到可降低成本的增长因子,才能打破成本的技术壁垒。”目前在商业化产品中,棉花种子、蚕等蛋白质也可成为增长因子,这些也是目前的研发方向。

渠道端难题待攻克

对于“细胞培养肉”的前景,薛岩认为,相较于植物肉,其前景更加可观。“养一头牛可能要花3年时间,但细胞培养肉达到规模化生产只需要3周,这就是它的绝对优势。”陈解颐也对未来前景充满信心,“培养肉的优势在于可通过技术手段调整肉质的口感和营养。”

中国食品产业分析师朱丹蓬则认为,植物肉才是未来食品发展趋势。目前“细胞培养肉”至少还需3年才能达到技术成熟和量产,渠道端和消费端也是亟须攻克的难题。

目前,全球有4家“细胞培养肉”公司加入中国植物性食品产业联盟,为进入中国市场做准备。“如果说未来7、8年植物肉引领食品风潮,那10年后绝对是培养肉的天下。”薛岩预测,5年内中国预计有大量资本进入该领域。

对于“细胞培养肉”的监管问题,市场监管总局食品安全生产司副司长顾绍平曾在今年11月8日举办的未来食品高峰论坛上表示,总局将按照鼓励创新的原则留足发展空间;同时也要求坚守好质量与安全的底线,进一步强化技术支撑。

 编辑:姚红

声明:河南畜牧兽医信息网刊登的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如果转载文章涉嫌侵犯您的著作权,或者转载出处出现错误,请及时联系文章编辑进行修正(电话:0371-65778961 )。河南畜牧兽医信息网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及作者。感谢您的支持和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