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顶部
 2025年01月28日 星期二 00时59分
当前位置: 首页 » 重要通告 » 扶持政策 » 正文

重要通告


推荐图文
推荐重要通告
点击排行

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强省的意见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2020-07-13  来源:🔗河南农业厅  💛3333

豫政〔2020〕21号

各省辖市人民政府、济源示范区管委会、各省直管县(市)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部门:

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支撑,是建设现代农业强省的必由之路,是实现中原更加出彩的必然选择。为加快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强省,现提出以下意见,请认真贯彻落实。

一、总体要求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和视察河南重要讲话精神,践行新发展理念,坚持科技引领、创新驱动和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品牌强农,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四优四化”(优质小麦、优质花生、优质草畜、优质林果,布局区域化、经营规模化、生产标准化、发展产业化)为重点,做强做优高效种养业和绿色食品业,推进农业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推进农业由增产导向向提质导向转变,推进我省由农业大省向现代农业强省转变。

二、发展目标

到2025年,农业发展基础更加牢固,农业发展质量显著提高,现代农业强省建设取得明显进展。

——产品质量高。产品质量档次明显提升,产品品质优良、安全可靠、营养健康,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绿色食品发展到5000个以上。

——产业效益高。农业比较效益明显提高,产业链条不断完善,业态更加多元,增值空间不断拓展,农林牧渔业增加值达到6000亿元左右。

——生产效率高。现代农业科技装备和先进技术广泛应用,规模化、集约化水平不断提升,第一产业从业人员每人每年创造产业增加值达到2.8万元以上。

——经营者素质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普遍提高,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不断发展壮大,培育高素质农业生产经营者100万人以上。

——市场竞争力高。“豫字号”农产品市场占有率和产品认可度明显提高,品牌价值显著提升,省级以上农业品牌发展到1500个以上。

——农民收入高。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持续高于城镇居民收入增速,城乡居民收入比缩小到2.1∶1以内,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接近全国平均水平。

三、发展方向

(一)布局区域化。落实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以下简称两区)制度,完善种植目标作物政策,引导粮食、油料生产向两区集中,建设一批粮食、油料生产大县。根据资源禀赋、生态条件和产业基础,因地制宜布局畜牧、蔬菜、林果、茶叶、食用菌、中药材、水产等优势特色农业,创建一批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在城市近郊积极发展都市农业、观光农业和生态休闲农业,在山区、丘陵地区发展沟域经济,在黄河滩区打造百万亩优质草业带。(责任单位:省农业农村厅、自然资源厅、水利厅、林业局)

(二)生产标准化。完善标准体系,制定符合绿色发展要求的现代农业生产技术标准、农业基础设施标准和农业机械化标准。加快标准推广应用,全面推行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地理标志农产品生产,推动农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按标生产,鼓励农产品出口企业开展农业良好规范(GAP)认证,建设一批农业标准化示范基地。推行标准化管理,推动“菜篮子”大县、农产品质量安全县、现代农业产业园等整建制开展标准化建设。到2025年,地方标准达到600个以上。(责任单位:省农业农村厅、市场监管局)

(三)经营规模化。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进一步放活土地经营权,加快土地托管和流转,开展单品种集中连片种植,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到2025年,土地适度规模经营面积占比达到80%以上。发展规模化养殖,支持规模养殖场建设,发展畜禽养殖合作组织,到2025年,畜禽规模化养殖率达到80%以上。根据不同种养品种、技术水平和生产方式,合理确定适度规模经营面积。在引导土地资源适度集聚的同时,通过农民合作与联合、开展社会化服务、发展订单农业等多种形式,带动小农户发展,提升农业规模化经营水平。(责任单位:省农业农村厅、供销社)

(四)发展产业化。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跨界配置农业和现代产业要素,推动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有机结合,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打造供应链,促进产业深度交叉融合。加快农业产业化主体培育,重点培育一批影响力大、带动力强、发展势头好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建设一批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田园综合体等。持续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建设“大粮仓”“大厨房”“大餐桌”。到2025年,省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到1000家以上。(责任单位:省农业农村厅、工业和信息化厅、粮食和储备局、文化和旅游厅、商务厅、发展改革委、财政厅、林业局)

(五)方式绿色化。树牢绿色发展理念,推动生产、生活、生态协调发展。加强农业资源保护和高效利用,大力发展节水、节肥、节药、节地农业。积极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推进畜禽粪污、秸秆、农膜、农产品加工副产物等资源化利用。探索农业绿色发展机制,严格落实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和生态环境准入清单管理制度,建设一批各具特色的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到2025年,主要农作物化肥利用率达到41%以上,农药利用率达到42%以上,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83%以上,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3%以上。(责任单位:省农业农村厅、生态环境厅)

(六)产品品牌化。大力培育农业品牌,加强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企业品牌、产品品牌培育,把产品优势转化为品牌优势。加强品牌保护,建立健全农业品牌监管机制,严格监测抽检和执法检查,加大对套牌和滥用品牌行为的惩处力度。积极宣传农业品牌,讲好品牌故事,塑造品牌形象,全面提升全省农业产业整体知名度。到2025年,省级以上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企业品牌、产品品牌分别发展到200个以上、400个以上和900个以上。(责任单位:省农业农村厅、市场监管局、粮食和储备局)

四、发展举措

(一)实施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行动。加强耕地保护,守牢耕地红线,严格保护基本农田。以两区为重点,启动新一轮高标准农田建设,到2025年,高标准农田保有量达到8000万亩以上,高效节水灌溉面积达到4000万亩左右。保护提升耕地质量,加强耕地质量监测评价,持续提高耕地地力,强化耕地污染防治和源头管控,深入推进农用地分类管理和利用工作。深入实施“四水同治”,推动小浪底南、北岸灌区等重大水利工程建设,加快大中型灌区现代化改造。编制新时期国家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规划,建设全国重要的口粮生产供给中心、粮食储运交易中心、绿色食品加工制造中心、农业装备制造中心和面向世界的农业科技研发中心、农业期货价格中心。推动科学技术与粮食产业深度融合,建设“中国粮谷”。到2025年,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定在650亿公斤以上,基本建成产业链健全、价值链高效、供应链完善的现代粮食产业体系。(责任单位:省发展改革委、农业农村厅、自然资源厅、水利厅、粮食和储备局、工业和信息化厅、科技厅、商务厅、地方金融监管局)

(二)实施高效种养业发展行动。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基础上,加快调整种养结构,优化品种、提升品质。发展现代畜牧业,做强生猪产业,做大牛羊产业,做优家禽产业,加快恢复生猪生产,确保生猪年出栏量稳定在6000万头左右。建设优质专用小麦、花生、草畜、林果、蔬菜、花木、茶叶、食用菌、中药材、水产品十大优势特色农产品基地,到2025年,优质专用小麦发展到2000万亩,优质花生发展到2500万亩,新增优质肉牛120万头、优质生鲜乳100万吨、肉羊230万只,优质饲料作物发展到600万亩,优质林果发展到1500万亩,设施蔬菜发展到450万亩,优质花木发展到300万亩,优质茶叶发展到250万亩,优质食用菌产量达到700万吨,稻渔综合种养面积发展到150万亩左右,优势特色农业产值提高到6500亿元以上。(责任单位:省农业农村厅、林业局)

(三)实施绿色食品业转型升级行动。以“粮头食尾”“农头工尾”为抓手,加快推进企业升级、延链增值、绿色发展、品牌培育、质量标准等重点工作,做优面制品,做强肉制品,做精油脂制品,做大乳制品,做特果蔬制品,推进绿色食品业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融合化发展。到2025年,规模以上面制品营业收入达到3200亿元,肉类制品营业收入达到3400亿元,油脂制品营业收入达到600亿元,乳制品营业收入达到400亿元,果蔬制品营业收入达到1300亿元左右。实施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物流设施建设工程,推动农产品主产区和交通枢纽城市农产品冷链物流设施升级。加快建设中国(驻马店)国际农产品加工产业园。到2025年,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75%、增值率达到3.2∶1以上。(责任单位:省农业农村厅、工业和信息化厅、粮食和储备局、商务厅)

(四)实施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培育行动。发挥区域特色资源优势,推进全产业链开发、全价值链提升,打造结构合理、链条完整的优势特色产业集群。推动产业形态由“小特产”升级为“大产业”,空间布局由“平面分布”转型为“集群发展”,主体关系由“同质竞争”转变为“合作共赢”。积极培育豫西南黄牛、伏牛山香菇优势特色产业集群,支持速冻食品、休闲食品、调味品和肉牛、奶牛、花生、茶叶、苹果、食用菌、中药材等产业基础好、发展潜力大、集中连片的地区开展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创建。到2025年,培育2个千亿级产业集群、20个百亿级产业集群。(责任单位:省农业农村厅、财政厅、科技厅)

(五)实施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行动。立足县域产业,按照主导产业突出、地域特色鲜明、创新创业活跃、业态类型丰富、利益联结紧密的要求,大力发展“一县一业”,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以规模种养为基础,以精深加工为重点,以科技集成为动力,以品牌营销为牵引,推进“生产+加工+科技+品牌”一体化。构建国家、省、市三级现代农业产业园体系,打造高起点、高标准的现代农业发展先行区。到2025年,创建一批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100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有特色主导产业的县(市、区)达到100个以上。(责任单位:省农业农村厅、财政厅)

(六)实施农业产业强镇培育行动。以镇(乡)为载体,聚焦农业主导产业,聚集资源要素,大力发展“一乡(村)一品”,建设一批农业产业强镇。以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为核心,强化创新引领,激发创新创业活力,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促进产业链条深度融合。推动业态模式融合、产村产城一体,打造主业强、百业兴、宜居宜业的乡村产业发展高地,培育乡村产业增长极,示范带动乡村产业转型升级。到2025年,创建300个以上国家级、省级农业产业强镇。(责任单位:省农业农村厅、财政厅)

(七)实施数字农业建设行动。加快农业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全光网河南”全面升级,建设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服务、农产品流通等大数据平台。发展智慧农业,推动5G、北斗导航、遥感和物联网等技术在农业农村应用,建设智慧农(牧)场,推广精准化作业。培育壮大农业农村数字经济,支持骨干优势企业做大做强,引进国内外知名数字经济龙头企业,鼓励企业加快农业农村数字化技术创新和产品研发,打造20家以上行业领先、技术优势明显、市场占有率高的领军企业。到2025年,建设一批数字农业试点县和数字乡村示范县。(责任单位:省农业农村厅、通信管理局、大数据局、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厅、科技厅、气象局、林业局)

(八)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行动。强化质量安全监测,加强检测能力建设,推行“双随机”抽样,扩大检测覆盖面。加强质量安全追溯管理,以蔬菜、林果、肉蛋奶等“菜篮子”产品为重点,有序扩大农产品追溯管理范围。实行食用农产品合格证制度,探索推广“合格证+追溯码”管理模式,开展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强化质量安全监管,加强种子、农药、化肥等农资生产销售监督检查,加大农兽药残留整治力度,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市)创建。落实“四个最严”(最严谨的标准、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和最严肃的问责)要求,切实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食品安全风险的底线。到2025年,80%以上的农业规模经营主体基本实现农产品可追溯,50%以上的县(市、区)达到国家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县标准。(责任单位:省农业农村厅、市场监管局、工业和信息化厅、商务厅、粮食和储备局、卫生健康委、林业局)

(九)实施新型经营主体提升行动。规范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完善章程制度,合理分配收益,依法自愿组建联合社。扎实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社质量提升整县试点工作。到2025年,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到25万家,省级以上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发展到3000家以上。加快培育家庭农场,建立健全家庭农场名录管理制度,把符合条件的种养大户、专业大户纳入家庭农场范围,引导家庭农场开展联合与合作,整县推进家庭农场示范创建。到2025年,家庭农场发展到30万家,县级以上示范家庭农场达到1万家。积极发展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培育龙头企业带动、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跟进、小农户参与的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到2025年,培育农业产业化联合体500个以上。(责任单位:省农业农村厅、市场监管局、供销社)

(十)实施农业科技支撑行动。支持高校、科研院所、农业高新技术企业组建产业创新联盟、创新中心、重点实验室等,加快建设国家生物育种产业创新中心、国家农机装备创新中心、国际玉米小麦研究中心、省农业供给安全重点实验室,推动建设国家级小麦种质资源库,构建农业科技园区体系,完善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争创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打造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开展农业全产业链科技攻关,以良种繁育、农机装备、农产品加工等为重点,突破一批关键技术。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强化农技推广网络建设,构建农科教推、产学研用推广新机制,深入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强化科技人才培育,依托高校、科研院所加快培育创新人才,实行定向招录、定向补贴,优化涉农专业设置,扩大高职院校在农村招生规模。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培育计划。开展高素质农民培育,推进农民技能培训与学历教育有效衔接。到2025年,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提高到67%。(责任单位:省农业农村厅、科技厅、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厅、教育厅、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农科院)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省乡村产业振兴专班统筹协调推进全省农业高质量发展工作。各地要建立健全推进机制,加强统筹协调,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各部门要高度重视,把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抓实抓细,确保取得实效。

(二)强化政策支持。加大财政资金统筹整合力度,集中支持农业高质量发展重大工程项目建设,有序扩大地方政府债券发行规模用于支持乡村振兴。创新农村金融支持政策,推广金融扶贫卢氏模式、兰考普惠金融模式,创新农业信贷产品,增加农业信贷规模。发挥政策性农业信贷担保作用,稳步扩大政策性业务规模。推动农业保险扩面、增品、提标,完善风险保障机制。支持符合条件的涉农企业上市或在新三板挂牌。引导鼓励工商资本加大投入,投身农业高质量发展。严格落实设施农业、畜禽水产养殖等用地政策,优先保障用地需求。持续推进农村电网建设改造,提升农村电网供电保障能力。(责任单位:省财政厅、发展改革委、自然资源厅、农业农村厅、扶贫办、电力公司、地方金融监管局、河南银保监局、证监局、人行郑州中心支行、省农业信贷担保公司、中原农业保险公司)

(三)健全服务体系。以涉农公共服务机构为依托、农村集体经济合作组织为基础、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为骨干、其他社会力量为补充,加快构建公益性服务和经营性服务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综合服务体系。立足服务农业生产全过程,大力发展农资供应、农机作业、农产品初加工、农产品流通和销售等农业生产性服务。支持农村集体经济合作组织开展农业生产性服务,支持肥料、农兽药、饲料、疫苗等农资生产企业向生产服务一体化方向转型发展,培育一批农业科技服务企业、服务型农民专业合作社,搭建区域性农业社会化服务平台。(责任单位:省农业农村厅、供销社)

(四)深化农村改革。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稳步推进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改革。全面完成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工作,建立健全集体资产管理制度。跟进落实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配套制度。严格农村宅基地管理,扎实推进宅基地使用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深化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加快推进供销社、国有农场、国有林场、集体林权制度、农业水价等改革。(责任单位:省农业农村厅、发展改革委、财政厅、自然资源厅、水利厅、林业局、供销社)

(五)扩大开放合作。支持有条件的企业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国际农业合作,抓好境外重点农业合作园区建设。积极发挥郑州粮食、肉类、水果等口岸作用,持续扩大业务规模。积极对接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深化农业合作,建设合作平台。突出招大引强,积极引进国内外科研机构和高端农业人才以及国内外知名农产品加工、装备制造企业。(责任单位:省农业农村厅、商务厅、财政厅、教育厅、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厅、郑州海关)

(六)强化风险防范。加强农业防灾减灾能力建设,提升灾害治理、灾后恢复能力。健全动植物疫病防控体系,加强疫情测报和病虫害防治。加强市场风险应对能力建设,健全农产品市场风险监测分析预警机制。建设乡村振兴气象保障示范省,提高农业气象预警能力。(责任单位:省农业农村厅、市场监管局、商务厅、气象局、国家统计局河南调查总队)

河南省人民政府

2020年7月7日

编辑:姚红

声明:河南畜牧兽医信息网刊登的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如果转载文章涉嫌侵犯您的著作权,或者转载出处出现错误,请及时联系文章编辑进行修正(电话:0371-65778961 )。河南畜牧兽医信息网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及作者。感谢您的支持和理解!